1月,获悉我的新书《读研有方:研究生科研与学习指南》出版,我不禁感叹——教学、科研、行政工作、写作爱好、人生思考,通过这本书连在了一起。
《读研有方:研究生科研与学习指南》,马臻著,化学工业出版社2025年1月出版,定价:88元。(出版社供图)
?
2006至2009年,我在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接触到关于科研生存技能的英文书籍,这些书讲述如何写论文、作学术报告、管理时间、应聘教职、指导研究生等。我沉醉其中,并在科学网博客写下读书笔记。
回到复旦大学任教后,我从2016年开始在学校开设“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的研究生课程。我把自己原汁原味的经验和观点引入课堂教学。时任研究生院副院长曾建议我把讲课内容整理成教材出版,我初步尝试后,觉得难度很大。
2020年7月,我成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分管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的副系主任。系主任要求我立下“军令状”保证我们系在5年内能出版7本教材。于是,我不仅催着别的教师写教材,自己也摩拳擦掌。当年10月,化学工业出版社的编辑约我写一本“研究生手册”,而且这本书还获得了学校研究生课程配套教材项目的资助。
原计划2022年3月交稿,但落实起来难度很大。面对这一“庞大”任务,我就像在沙漠中行走,一眼望不到边。由于每天还忙于“短平快”或“飞”过来的各项任务,我便把写书任务给耽搁了。
眼看快要爽约了,我计划在2022年寒假利用回校值班的50多天看书、写书,并把写成的部分章节陆续放在科学网博客。看到我的博文被精选甚至被放在博客“头条”位置,我感到自己就像在沙漠中经过了一个个的“油桶”(路标),朝着最终的目标进发。
之后写书仍处于断断续续的状态,直到2022年10月,“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这门课被评为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我也被评为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这才给了我新的动力。我再次利用两个寒假继续“冲锋”,最终在2024年3月交稿。
这本书讲述的是研究生读研的方方面面,包括选导师、选课题、做科研的技能、学术论文撰写与发表、学术规范、学术交流、时间管理、学位论文撰写与答辩等。这并非“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的讲课录音“一键转换”为文字稿,也并非博文汇编,而是根据讲课专题设计的新框架重新写成。
书中有些内容我没时间在课堂上展开讲。当然,也有些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我没有写在书里。比如科技英语写作的技术性知识,之所以不详细介绍英语句型、图表制作,是因为我认为介绍科研论文撰写的主要思路和注意事项更重要。
在写作风格方面,我希望呈现归纳总结出的经验之谈,比如要点、干货,同时配以形象的例子。例子可以是一句直接引语、一个行动、一种现象,也可以是放在“拓展阅读材料”里的一个完整故事。而经验之谈,则强调原创性,是我基于读研、指导研究生的实践以及观察、访谈,归纳总结出的原汁原味的干货。
本书还有一个特色是说“大实话”,即作为过来人,把一些读研的事情“掰开来”说清楚,避免后来者“踩坑”。
比如,在有的课题组,几名学生合作完成实验,每一名学生都提供了部分数据,其中一名学生起主要作用。但导师觉得这几名学生中有一名学生可能毕不了业了,就让他写论文并署名第一作者。该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再比如,A同学所在的课题组掌握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并用程序语言自编了一个电脑程序。其他课题组的B同学也想用这种方法处理数据,于是他向A同学索取电脑程序,或者请A同学帮忙处理数据。这种做法对吗?如果不对,为什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我喜欢把这种“导师不告诉你”的事情和问题说出来,并加以分析。的确,在科研界,很多涉及人际关系方面的事情是微妙的,无法回避。
本书最后一章是寄语,即科研和生活都不是理想化的,科研可能遭遇失败、论文可能发不出来、找工作也可能遇到挫折,但只要努力,“每颗子弹都有自己的归宿”;不要耍小聪明,不要秉持“学生思维”,而要走向成熟;要拥有一技之长,找到自己的生态位。这同样是“大实话”。
通过写这本书,我更深刻地明白,教师带着课件讲课是最基本的工作,而把讲课内容转化为报刊文章和教材,则能使教师对讲课内容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写书的难度虽然很大,但出版后我心里很甜。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