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传东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2/13 13:30:40
选择字号:
孙传东:追“星”铸魂续传承,驭“光”领航攀高峰

 

文|孙传东(中国 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党委 书记
走入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的时空长廊,当展柜中泛黄的实验手稿、斑驳的科研仪器出现在眼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划破苍穹的画面随之浮现,我深切感受到这份精神遗产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西安光机所)60余年发展历程血脉相连。
展厅中央第一台高速摄影机复刻件的出现,将思绪瞬间拉回半个多世纪前。1962年,在中国科学院的领导号召下,以龚祖同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远赴西北,白手起家,组建成立西安光机所。他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用自主研制的克尔盒高速摄影机、每秒20万次转镜等待高速摄影机记录下我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珍贵影像,为“两弹一星”工程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后,“因核而生,为国而战”便成为西光人一致的习惯表达和身份证明。正是承载着这份厚重期望和历史责任,西安光机所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深入“协同创新”展区,一组反映多单位联合攻关的老照片,给出了“两弹一星”工程研制成功的“秘方”。如今,这种跨学科、跨机构的协同创新模式,在当前中国科学院组织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时依然闪耀着智慧光芒。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不仅是“西光精神”的内核体现,更是西安光机所在抢占科技制高点、推进高质量发展征程上贯穿始终的文化理念。当前,我们在超快光学、计算成像、光子芯片等领域的布局,正以“大兵团作战”的形式在这些“科技高原”上建立起中国人的“观测站”和“补给点”。

由克尔盒型、ZDF-20型组成的我国第一台高速摄影机。

  ?

西安光机所开展高速摄影机总体试验的621楼。

  ?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西安光机所10周年。10年来,西光人始终牢记总书记“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这一殷殷嘱托,全力以赴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研究所研发的系列高性能条纹相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掌握飞秒时间尺度物理量获取能力的国家,成功制备出目前世界上集成规模最大的光交叉矩阵芯片,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大科学装置核心部件国产化顺利推进,超快光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稳中有进……西光人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下的“自力更生”。


研究所围绕国家探月工程、载人航天、深海工程等重大任务进行科学布局。嫦娥一号到嫦娥六号是中国探月的20年,也是西安光机所紧跟国家需求持续攻关的20年。从助力完成“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万米深潜海试任务,到成功研制首套光电复合型水下湿插拔连接器,再到正在推动交付的系列新型高精度空间载荷研制任务,是西光人不断丰富“大力协同”精神内涵的努力回应,也是西光人履行科技强国使命的具象表达。
今天,在党中央和院 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战略意义。我们蓄势待发,做好准备,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夯实以“高”和“快”为特征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与系统研制的创新体系,同步在AI+光学、新体制探测成像等方向开辟“智”能光学新方向;进一步发挥“协同作战,聚力攻关”的传统优势,推进跨学科、跨体系、跨部门运行,实现体系化建制化的科研组织模式,集中力量开展重大科技攻坚任务;进一步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培养,持续实施“光子计划”“追光计划”和“星光计划”,完善使命导向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创新,赓续“两弹一星”精神,传承“西光精神”,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把“如何抢占光子领域科技制高点”变成决定未来科技话语权的关键题,变成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科技强国梦的必答题。

走出纪念馆,60多年前的轰鸣声依然铿锵激荡。我想,“两弹一星”精神始终横亘于西安光机所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追光到驭光,西光人步履未停。一路走来,我们已然深知:真正的科技制高点不是某个具体指标,而是持续创新的能力;不是单个技术优势,而是体系化突破的势能;不是短期的领先地位,而是代际传承的生态。正如当年罗布泊升起的那朵蘑菇云,它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爆炸当量,更是民族精神能量的集中释放。那昂首向前的科学家群像,永远提醒我们——精神的力量穿越时空,科技的征程永无止境。

西安光机所与协作单位联合攻关团队在试验外场。西安光机所供图


(《中国科学报》记者唐琳采访整理)


《中国科学报》(2025-02-13第1版要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