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
柱-脊相互作用与地球深部碳循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在柱-脊相互作用与地球深部碳循环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发表于地球科学领域权威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讯》。研究成果利于进一步验证柱-脊相互作用过程,并完善地球深部碳循环的机制,也将为洋中脊地区的热液成矿作用研究提供重要地质背景资料。
![图片](https://rmtzx.sciencenet.cn/kxwsprintast/67a749cfe4b078fce4490849.jpeg)
柱-脊相互作用与地球深部碳循环研究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供图
开展地球深部碳循环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固体地球不同圈层之间的物质循环。海洋一所研究员石学法、鄢全树带领科研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黄方团队合作,对位于南大西洋中脊的玄武岩开展了金属稳定同位素与放射性成因同位素联合示踪研究。
研究发现,随着来自轴旁圣赫勒拿地幔柱物质贡献量的增加,南大西洋中脊玄武岩的同位素组成逐渐向碳酸盐端元演变,指示具有较轻镁同位素组成且富集Sr-Nd-Hf-Pb同位素的南大西洋中脊玄武岩受到了圣赫勒拿地幔柱中碳酸盐物质的影响。
研究建立了一个深部碳循环的概念模型,其中突出了脊-柱相互作用过程是古老俯冲碳从地幔柱向洋脊轴部搬运的主要机制,为理解包括碳在内的挥发分在地球圈层间的循环路径提供了重要线索。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崂山实验室项目、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项目及山东省泰山学者项目的支持。
论文相关信息:https://doi.org/doi:10.1029/2024GL111125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