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颉满斌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26 23:00:43
选择字号:
向天要水 向地要粮——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强

 

干旱,作为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它让河床开裂、庄稼枯萎,直接威胁粮食安全与水资源供给。对于出生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的张强而言,干旱带来的考验更是早早刻进记忆。

“下雨少时,我总能看见父母和乡亲站在田埂上愁容满面。”张强说。

十几岁时,他心里埋下了一个朴素的愿望——“能不能有一天,我们不再害怕干旱?”

11月21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张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这个追求“快出成果”“高影响因子”的时代,张强用了近四十年时间,只做了一件事——研究干旱问题。

根在高原情系乡土

1965年,张强出生在靖远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从小目睹缺水带来的土壤开裂和农作物减产,他比许多人更早意识到干旱在西北意味着什么。

1983年,他考入成都气象学院,从此与气象结缘。1993年进入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攻读硕士,其后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交流学习。

那段经历让张强第一次看到了国内与世界气象研究的差距,也接触到国际前沿的陆气相互作用研究。“国外条件很好,但我根本没想留下。”他说,“西北是我的根,这里的问题得靠我们自己解决。”

回国后,他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兰州高原大气所、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工作,围绕西北干旱气候变化、陆面过程、边界层特征及干旱监测预警等方向开展持续攻关。

“当时国内对干旱的研究还很薄弱,没有系统理论,没有成熟技术,甚至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张强说。

他带领团队,从零开始。

2003年,他牵头组建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2005年,创建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这两个实验室,成为中国干旱气象研究的“摇篮”。

“我们要应对干旱,就是要解释干旱为什么会发生。”张强说。

长期的野外观测,让他和团队揭示了干旱区若干关键物理过程——西北地区独有的超厚边界层(厚度可超过4千米)、干旱区陆面水分循环特征,以及陆气相互作用中的关键机制。张强形象地比喻:“这就像一口大锅,底下火旺,上面风大,锅里的热气就冲得特别高。”这些基础研究成果,逐渐成为预测干旱、解释干旱、应对干旱的重要支撑。

技在田间心系民生

在张强看来,科研的价值不应停留在论文里。在研究方法上,他始终强调“观测—理论—模式—验证”的闭环思路:以长期观测为起点,用理论解释现象,用模型参数化机制,再将成果反馈到业务系统中,最终回到现场检验。

他主导并牵头完成的“中国西北干旱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减灾技术”工程,构建起较为完备的干旱监测、预警与减灾技术体系。材料显示,该成果使西北重大干旱事件的预测准确率提高约10%,在多次严重干旱事件中为政府和农业部门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

而走到田间,他更关注技术是否解决了生产中的“卡点”问题。针对西北水分极度短缺的现实,他带领团队提出覆膜保墒、集雨补灌、垄沟栽培等适应性旱作农业关键技术,在定西等干旱地区开展多点示范。这些技术提高了有限水分的利用效率,为稳定增产提供了直接支撑。

“看到老乡们的收成有了保障,我就觉得,这几十年的辛苦,值了!”张强说。

面向生态保护,他又把研究延伸到祁连山等关键区域,组织开展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为局部河道补水和生态改善探索可行方式。面对频发的沙尘暴,他推动改进监测与数值预报方法,使相关预报准确率明显提升。

这些技术成果陆续进入国家和地方干旱监测、预警、评估等业务系统,也进入农业、水利、生态等多条防灾减灾链条,成为在现实世界中发挥作用的工具。他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论文600余篇、出版专著十余部,培养了大量干旱气象与陆面过程研究的科研与业务人才。

当选院士后,他说得最多的仍然是团队。“这是大家一起做出来的。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这些技术。把研究做深,把成果用好,把队伍带好,这些比荣誉更重要。”张强说。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借乙烯调控棉纤维又长又强,有希望了 拯救微生物可能是史上最重要的保护行动
研究发现最暗弱双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 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