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下午,中国工程院2025年院士增选名单公布。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高仕斌的手机,很快就被道贺的短信与电话填满。他让自己的思绪沉静,一幕幕往事又悄然闪回于脑海。其中一段,是上世纪90年代奋战在大秦铁路一线的日夜。
当时,他所在的团队自主研发了一套牵引网故障定位装置。现场调试过程中他们却发现,当万吨重载列车经过时,装置屏幕就会出现花屏,甚至直接死机。
高仕斌回忆,在几乎穷尽所有常规思路后,团队决定回归最基础的工作,调出变电所全部的原始设计图纸,一页一页、一项一项地比对分析。
这个看似笨拙的方法让真相水落石出。原来,变电所内早先安装了一套国外公司提供的故障定位装置,虽然与团队新研发的设备共用电流互感器回路,但两者的接地方式完全不同。原有设备在约50米外设有独立的接地系统,而新装置则连接在牵引变电所的主接地网上。当万吨重载列车通过时,电流通过轨道和大地形成回流,在两个分离的接地系统之间产生电位差,形成了共模干扰,导致新装置无法正常工作。
“做科研工作,只有认真,才能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句话,贯穿了高仕斌数十年的科研生涯。
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八十年代走上工作岗位的一代人,高仕斌深感自己赶上了国家发展的好时期。“我们这一代人没有辜负这个时代。”他表示,个人的成长与时代的发展密不可分。
面对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荣誉,他看得更加深远:“这是一份责任。我定会竭尽全力,不负期望。”
高仕斌。西南交大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