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耶鲁博后再发重磅论文,“最喜欢待的地方还是实验室!” |
|
|
文|《中国科学报》记者 张晴丹
凌晨3点的实验室,荧光灯的冷光洒在载玻片上。张迪盯着显微镜下的鼠脑组织切片,指尖捏着的镊子微微发紧,发现玻片上的组织样本脱落了一半,连续十几个小时的熬更守夜又白费了。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没办法,只能重新再来。
这是2023年的一个普通深夜,也是张迪科研生涯中无数个不眠之夜的缩影。作为耶鲁大学教授樊荣实验室的博士后,她正在攻关一项前所未有的技术——空间三重组学测序。这项技术能在组织原位同步捕捉表观组、转录组和蛋白组的分子信息,为脑发育与神经炎症研究打开全新视角。
经过无数个通宵的坚守、跨国合作的周折,以及与脆弱组织样本的反复博弈,张迪继2023年3月在Nature发表论文后,再次于近日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将这项重磅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用原创的空间三重组学技术,绘制出全球最全面的脑发育与神经炎症分子图谱。“虽然实验虐我千万遍,但我最喜欢待的地方还是实验室。”
张迪和樊荣
在挫败中解锁脑科学密码
“做三组学实验,就像在走钢丝。”张迪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从开启这项研究之初,她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大胆的目标:在之前表观组与转录组双组学技术的基础上,加入蛋白组检测,打造更全面的空间多组学平台。这个想法源于她对纯粹技术开发的不满足——“只做技术不够过瘾。我想知道它能不能真正解决生物问题”。
但现实很快给了她一记重击。实验室不养动物,缺少合适的组织样本成为第一道坎。她需要的是不同发育阶段的鼠脑样本,以及神经炎症模型的动态组织。“当时真的很焦虑,技术已经成熟了,却卡在了最基础的样本上。”张迪想起那段时间,每天都在查阅文献、联系潜在合作者。
幸运的是,她想到了长期合作的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教授Gon?alo Castelo-Branco团队,双方此前已联合发表过论文。该课题组在动物模型构建上经验丰富。跨国合作的沟通并不容易,时差、样本运输、实验标准统一,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挑战。“Leslie A Rubio Rodríguez-Kirby(论文共同一作)要专门为我们饲养老鼠,按精确的时间点取样、切片,再用干冰跨国寄送。”张迪记得,当第一批样本从瑞典寄到耶鲁时,她特意提前三个小时到实验室等候,开箱时双手都在微微颤抖。
Leslie A Rubio Rodríguez-Kirby和Gon?alo Castelo-Branco
样本难题解决了,新的麻烦又接踵而至。发育鼠脑组织中水分含量高,冷冻切片后极易从玻片上脱落。“最惨的一次,做了18个小时。凌晨5点眼看要完成,切片突然掉了一半,所有数据都作废了。”张迪苦笑,那段时间她的实验成功率只有三分之一。为了找到解决方案,她和Leslie隔着时差反复沟通,尝试调整切片温度、晾干时间,乃至更换玻片涂层。
最终,一个偶然的发现打破了僵局。“之前切片后一直放在零下80℃保存,后来试着在室温晾五分钟再冷冻,竟然就不那么容易掉了。”这个看似简单的调整,背后是无数次失败的积累。张迪说,做实验就像侦探破案,每个细节都可能是关键线索,“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异常”。
实验过程的艰辛远超想象。单次实验从样本处理到建库完成,至少需要一周时间,其中核心步骤要连续操作二十多个小时不能间断。“手机肯定不能碰,连喝水都要掐着点。”张迪回忆,她通常从早上9点开始配试剂,依次加入蛋白组、表观组、转录组的检测试剂,再盖上自主研发的微流控芯片进行原位编码,整个过程要高度专注,只为确保每一步都精准无误,“稍微走神就可能加错试剂,前面的努力全白费”。
更具挑战性的是数据分析。由于数据包含空间信息、多组学维度和多个时间点,现有算法无法满足需求。张迪又联合耶鲁大学统计系教授赵宏宇团队,共同开发了专属分析算法。“我们要把海量数据整合起来,找到细胞间的时空关联,这个过程就像在一堆乱麻中理出线索。”
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张迪与合作者运用这种多维方法追踪大脑随时间推移的发育过程,绘制出从出生到幼年期大脑不同区域的变化图谱,并研究大脑对炎症的反应。他们发现,神经炎症不仅会在病灶区域激活,还能扩散到远端区域,小胶质细胞在未受直接损伤的部位也会被激活;更重要的是,神经发育期间的遗传程序在炎症中会被重新激活。这些发现为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全新解释。
“我们用空间多组学记录下大脑的生成与自愈——发育、髓鞘化、炎症、修复。它们不是独立的章节,而是同一个时间的交响。”张迪说。
“当看到远端区域小胶质细胞激活的信号时,我知道这个发现不一般。”张迪说,那一刻所有的熬夜、失败都变得值得。她至今记得,导师樊荣看到结果时的兴奋,“他说这是fascinating的工作,那种认可让我觉得所有坚持都有意义”。
一年修回:在质疑中打磨科研成色
“投稿的过程,就像一场漫长的答辩。”张迪这样形容论文从投稿到接收的经历。
2024年7月底,她和团队将论文投往Nature。9月,审稿意见反馈回来,整体评价很积极,但有一个问题直击要害:“现有数据发现的现象,在重复实验中是否一致?”
这个问题让张迪陷入了两难。由于空间技术的特殊性,不同批次实验的样本覆盖位置存在微小差异,导致部分时间点的重复数据不够完整。“审稿人的质疑很合理,科学研究最看重重复性。”张迪没有犹豫,决定补做一整套发育过程的数据。
补实验的过程比想象中更艰难。不仅要重新协调瑞典团队获取样本,还要重复所有实验步骤,数据分析更是庞大的工程。“那段时间几乎没有休息,一周一次通宵实验,白天还要处理数据、写回复意见。”张迪说,最难的是心理压力,“不知道补做的结果会不会和之前一致,也不知道审稿人会不会满意”。
在补实验的同时,张迪也在反复打磨论文写作。她发现,写生物类论文和技术类论文完全是两回事。“技术论文只要证明技术可行、数据可靠就行,生物论文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和文献积累。”为了让研究意义更清晰,她通读了发育生物学、神经炎症领域的大量文献,让自己的发现与现有研究建立关联,“要让审稿人明白,我们的发现为什么重要,能解决什么关键问题”。
她和Leslie经常隔着时差一起开线上会议,讨论如何呈现生物故事,如何回应审稿人的疑问。“我们会逐字逐句修改讨论部分,确保每个结论都有数据支撑,每个推测都有合理依据。”张迪说,那段时间她的邮箱里全是论文草稿和文献链接,手机备忘录里记满了审稿人的意见和回应思路。
最煎熬的是等待审稿人回复的日子。“每次刷新邮箱都很紧张,既期待看到肯定的意见,又害怕再有新的质疑。”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5年下半年,经过近一年的修回和补充实验,论文终于被接收。当收到接收通知的那一刻,张迪没有想象中的狂喜,反而异常平静。“可能是过程太漫长,所有情绪都在一次次实验、一次次修改中沉淀了。”
让张迪意外的是,论文发表后,不仅获得了同行的广泛关注,还在Nature主页置顶了好几天,“我以为只会待一天,没想到能待这么久。”她至今记得,看到阅读量不断攀升时的惊喜,“短短几天阅读量就突破5.1万,这说明我们的研究引起了领域内的重视,能为其他研究者提供参考。这就是科研的价值所在”。
回顾整个投稿经历,张迪觉得,审稿人的质疑并不是阻碍,而是让研究更完善的契机。“如果没有那次补充实验,我们的结论可能不会这么有说服力。”她认为,科研就是一个在质疑中不断完善的过程,“要敢于面对问题,更愿意花时间去解决问题”。
在科研长跑中坚守热爱
“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当科学家。”张迪的科研初心,源于童年时读过的科普读物。那些关于自然、生物的奇妙故事,在她心里种下了好奇的种子,这种对未知的探索欲,一直指引着她的求学之路。
张迪
因为一直对生物医学领域充满向往,读博时,张迪选择了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东南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很包容,能接纳不同背景的学生。”张迪说,本科的化学背景,为她后续从事单细胞及空间多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我习惯将 DNA、RNA 等生物大分子放在分子和化学反应的框架下去思考”。从试剂配比、酶反应到探针设计,她都会先厘清背后的原理,再优化实验方案,使实验设计更加有条理,也更具创新性。
读博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迪了解到耶鲁大学教授樊荣的研究。他开发的单细胞检测技术,能在单个细胞内观察蛋白分泌,让张迪深深着迷。“以前只能看到实验结果,这个技术能看到过程,太有意思了。”她主动联系樊荣,表达了交流学习的意愿,最终成功到樊荣实验室访学一年。
这段访学经历,不仅极大拓宽了她的科研视野,也深刻影响了她此后的研究方向。“樊老师的思维方式让我受益匪浅。他看问题非常有前瞻性,不会只盯着眼前手头能做的事情,而是会关注哪些方向更有潜力、更有价值。”张迪说,樊荣不仅支持她在新技术上大胆探索,更不断提醒她要用技术去解决重要的生物问题,“他说做科研不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要真正为科学发现做出贡献”。
访学结束后,加之新冠疫情影响,张迪暂时回到国内。但她一直和樊荣保持联系,疫情一结束就重返耶鲁,继续开展研究。“我回来的时候,空间技术正在向多组学方向发展,这正是我感兴趣的领域。”张迪说,她很庆幸自己能赶上这个时机。
在张迪看来,合作是科研成功的关键。她所在的研究团队就像一个国际化的协作网络:瑞典团队提供样本和动物模型,耶鲁统计团队开发分析算法,张迪则是主导实验设计和结果解读。“我们虽然有不同的背景,但目标一致,大家各展所长,才能完成这项复杂的工作。”
让张迪感到骄傲的是,这篇Nature论文的前五位作者都是女性。“我们没有刻意追求,只是按贡献排序,最后发现全是女生。”她笑着说,科研不分性别,只要有热爱和坚持,就能做出好的工作。她和Leslie虽然从未谋面,却通过线上沟通建立了深厚的信任,“我们会分享实验中的困难,也会为每一个小发现欢呼,这种友谊很难得”。
如今,论文发表后,张迪并没有停下脚步。她正在规划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计划将技术应用到真实的人脑样本中,进一步探索神经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她的目标是建立自己的独立实验室,继续深耕空间多组学技术与神经科学的交叉领域。
谈到科研感悟,张迪说:“科研就像一场马拉松,需要热爱、坚持和耐心。”她至今记得那些在实验室度过的深夜,记得实验失败后的失落,记得取得突破时的喜悦。“这些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让我不断成长。”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663-y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5795-1
文中图片皆由受访者提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