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年来,人们始终认为,创造力是人类区别于机器的重要特质。然而,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这一观念正面临挑战。
英国《自然》网站11月初发文指出,无论是诗歌、视频、思想还是音乐,如今人工智能(AI)生成的作品已能与不少人类创作的作品相媲美。这意味着,当前对创造力的科学定义,已难以清晰划分人与机器的界限。那么,AI是否已具备了真正的创造力?不少科学家对此持否定态度,他们指出人类与AI的“协同创造”才是未来方向。
叙事质量不及专业作品
尽管创造力难以描述和衡量,但通常其定义为:生产既具原创性又具实际价值的作品或事物的能力。
自2023年起,从商业到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者陆续报告,AI系统在这类测试中已能媲美人类表现。美国俄勒冈大学认知心理学家、《创造力研究杂志》创始编辑马克·伦科表示,人们往往难以分辨出创作内容是出自AI还是人类之手,无论是诗歌、科学假说,还是手机应用程序。
不过研究证实,顶尖人类创作者仍保有优势。一项研究对比了人类创作的短篇小说与聊天机器人的作品,结果显示,尽管部分AI故事被认为可与业余人类作品相提并论,但其叙事质量远不及《纽约客》发表的专业作品。AI作品常缺乏完整的叙事框架、人物塑造也差强人意。另一项实验也表明,在为日常物品构思新功能时,AI的创新能力甚至无法与五岁儿童相比。
在科学领域,AI在处理定义明确的问题上表现卓越,例如预测蛋白质的三维结构。然而,面对更宽泛的科学挑战时,AI则显得力不从心。斯坦福大学团队发现,在生成计算机科学研究计划时,AI提出的设想要么计算成本过高难以执行,要么未能充分参考前人成果,人类方案则更具可行性。
此外,部分AI系统因缺乏想象力,难以提出真正具有突破性的科学见解。法美联合团队表示,人类常因好奇而尝试新实验,并随之调整思路以解释结果,但ChatGPT-4等AI系统则显得固执,即使面对新证据,也难以转变原有思考路径。
多数科学家持否定态度
基于上述研究与事实,对于“AI是否应被视为具有创造力”这一问题,多数科学家仍持否定态度。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教育心理学家、多本创造力相关书籍作者詹姆斯·考夫曼称,人们需理解创造的过程,而非仅关注结果。AI虽能产出具有创意的作品,却并未经历真正的创造过程,因此难以被视作具备创造力的主体。
英国爱丁堡艺术学院研究创造力与AI的哲学家卡特琳娜·莫鲁齐表示,尽管某些AI模型能够评估自身输出的内容并做出改进,但它们依然只能沿着人类用户设定的目标前进。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计算创造力研究者乔恩·麦科马克也强调,即便是高质量的AI创作,本质上仍“寄生”于富含人类创造力的训练材料之中。AI既无法自主提出艺术概念,也无法成为真正独立的艺术家。
伦科则担忧,若轻易承认AI系统具有创造力,可能引发文化层面的危机。教师乃至整个社会或将逐渐只看重最终成果,而忽视对灵活性、内在动力等重要品质的培养。
人机协作是大势所趋
面对“AI是否具备创造力”的争议,许多科学家选择转换视角,转而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关系。
英国埃塞克斯大学计算机科学家玛丽亚·特蕾莎·拉诺提出,创造力本质上是一场对话,而AI的出现,为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创造媒介。她致力于探究的“协同创造力”这一新兴研究领域,不再将AI视为简单的应答工具,而是探索它如何激发全新形式的艺术创作。
实践中,一些艺术家已开始尝试人与AI的新型合作模式,“故障艺术”便是一个典型例子。艺术家利用电子设备的故障现象,通过艺术加工,将技术缺陷转化为独特的美学表达。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乔恩·麦科马克团队开发的“模仿诗人”装置,进一步深化了这种人机互动。用户通过在特制表面组合磁性文字块,AI系统随即回应生成一首诗,形成真正的创作对话。
在另一个合作项目中,麦科马克与英国伦敦大学研究员路易斯·布拉德肖共同开发了名为Aria的AI模型。Aria不仅能创作钢琴曲,还能尝试改变音符音高,并解释其音乐选择背后的考量。他们期待,这类AI工具最终能为人类提供更多创作可能,帮助拓展人类文化的边界。
然而,科学家也提醒需警惕潜在风险。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显示,依赖AI辅助写作的参与者,其大脑连接活跃度较低,创作风格也趋于单一。另一项创意写作研究同样发现,AI辅助生成的故事相比纯人类创作,呈现出明显的同质化倾向,这些引发了文化多样性可能受损的担忧。
关于AI是否带来更公平的创作机会,学界观点也存在分歧。一方面,AI确实降低了创作门槛,让不懂乐器的人也能创作音乐;但另一方面,若优质AI资源分配不均,反而可能加剧现有的不平等。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