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雅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9 10:27:36
选择字号:
“把科学交给人民”高士其诞辰120年纪念活动在京举办

 

11月6日,我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高士其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座谈会暨《高士其科普作品精选》发布会在中国科技馆举办。当日,以“把科学交给人民”为主题的高士其科普事迹展在中国科技馆开幕。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回顾了高士其的科普历程、成就,对高士其的科普思想、精神进行了深入交流。

高士其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座谈会。主办方供图

高士其先生之子高志其通过父亲一生中四句标志性的格言,勾勒出一位科学家的崇高风骨与赤诚信仰。高士其儿少时期便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座右铭,并毕生践行。青年时期,在创作其第一篇科普作品《细菌的衣食住行》时,高士其毅然将原名“高仕錤”改为“高士其”,并掷地有声地说道:“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

年至五十,高士其目睹新中国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他旗帜鲜明地提出“把科学交给人民”这一口号,并全身心投入到科学普及这一伟大事业中。年届耄耋,身体被病痛禁锢,高士其说到:“我能做的是有限的,我想做的是无穷的。有生之年,一息尚存,当使有限向无穷延伸。”

“从单打独斗到拉起一支科普作家队伍,从科普创作到科普工作,从建立科普机构到恢复新的中国科协,高士其的理想与热情从未熄灭,他是把科学交给人民的一生。”高志其表示。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的荣誉会长李宗浩仍记得初见高士其的场景:“先生因全身瘫痪行动极为不便,身体被固定在轮椅上,言语需靠人工翻译,写作更是无比艰难。然而,这次会面却让我们建立起一种心灵的默契。”

高士其的精神深刻影响了李宗浩的人生轨迹。他一生专业从事急救医学,同时以极高热情推动科普工作,撰写科普书籍,在重大灾害中通过媒体普及知识。他将高士其的科学精神概括为“追求真理,勇往直前”,其内核是深沉的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科学、爱生活。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结合自身经历,深入阐述了高士其精神的深刻内涵与重要的当代价值。他认为,高士其善于用生动形象的文字,将复杂的科学知识普及给大众,在信息碎片化甚至伪科学泛滥的今天,坚守“以公众理解科学为己任”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他的作品不仅具备科学性,更充满人文关怀。这种融合对于今天我们处理科技伦理问题,如人工智能的治理,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在抗战时期的艰苦条件下,高士其依然坚持创作,展现了科学家心怀家国的责任与风骨。当下的科研与科普工作者,同样需要在复杂环境中坚守科学精神,维护公共利益。”王渝生指出。

此外,王渝生认为高士其的作品极大地鼓励了青少年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这种启蒙精神对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培养新一代科技创新人才至关重要。

“在个人生命中最彷徨的时刻,我选择去拜访高士其先生。这次拜访,成为了我生命中的重要转折。”中国科学院文联名誉主席郭曰方表示,正是这种精神的感召,促使他投身于科普创作事业。

为表达深切怀念与敬仰,郭曰方现场朗诵了他病中为高士其创作的诗《手推车的轮子》。诗中,他描绘了高士其虽被病魔禁锢于轮椅,却以其微笑、理想与意志,“把科学的种子播向大地”,让“智慧飞出轮椅,理想飞出轮椅”。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国科技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于俊清主持,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党委书记、理事长王春法出席。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天文学家发现有史以来最亮的黑洞光爆发 物理学家有望解决“高尔夫球手的诅咒”
撒哈拉沙漠将迎来更潮湿、更绿色的未来 斑彩菊石为何如此艳丽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