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慢性肾脏病(CKD)负担沉重,其中2型糖尿病(T2DM)相关CKD已成为我国CKD首位住院病因,也是新增血透的主要原因之一。
非奈利酮作为一种新型非甾体类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nsMRA),通过全面阻断盐皮质激素受体(MR)过度活化,发挥直接的抗炎和抗纤维化作用,有效降低T2DM相关CKD患者的蛋白尿水平,延缓CKD进展的同时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已成为国内外权威指南推荐的用于T2DM相关CKD治疗的一线标准药物。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人群普遍存在盐敏感基因背景和高盐饮食习惯,高盐的摄入会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等多种途径激活MR,从而介导炎症和纤维化进程,进一步加剧CKD和心血管疾病进展风险。
多项荟萃分析表明,盐敏感基因多态性显著增加T2DM相关CKD的发生和进展风险。非奈利酮通过全面阻断MR过度活化,直接阻断炎症和纤维化,有效降低蛋白尿水平,阻断肾脏和心血管纤维化进程,从而实现直接和全面的心肾靶器官保护作用,直击疾病本质。
与传统甾体类MRA不同,非奈利酮具有创新的非甾体高选择性分子结构,能够与MR蛋白稳定结合,对MR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更强的亲和力,因而在抗炎和抗纤维化方面作用更为突出。而且,该药物半衰期仅为2小时,且无活性代谢产物,有效减少了高钾血症的发生风险且临床易管理。此外,非奈利酮在肾脏与心脏组织中呈1:1均衡分布,能够同步实现肾脏与心脏的双重保护。
《慢性肾脏病早期筛查、诊断及防治指南(2022年版)》首次提出了T2DM相关CKD患者的蛋白尿控制目标为UACR<30 mg/g。《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临床管理指南(2025年版)》也推荐,在可耐受前提下应最大程度降低蛋白尿水平,理想目标为尿常规检测转阴。
然而,当前临床实践与指南要求存在显著差距:研究显示,80%接受RASi治疗的T2DM合并微量白蛋白尿患者,2年后仍会进展至大量蛋白尿,而EMPA-KIDNEY二次分析显示,SGLT2i治疗后蛋白尿降幅未超过30%。持续的蛋白尿通过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和肾小管细胞,促进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加速ESRD风险。
研究人员表示,慢性微炎症作为CKD进展至ESRD的核心驱动机制,其病理激活早于纤维化形成,构成心肾事件链的“始动环节”。蛋白尿作为炎症与纤维化的重要介质,可导致炎症的持续累积,从而加速后续的纤维化进展。因此,T2DM相关CKD的早期干预应直击源头,力求“遏炎于微”。在病理层面尽早阻断"炎症-蛋白尿-纤维化"恶性循环,在临床层面同步实现蛋白尿转阴(UACR<30 mg/g),通过“双早期"干预,协同斩断心肾事件链,最大化患者获益。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3760/cma.j.cn441217-20210819-00067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