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洋,张泽华,于佳桐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1/5 15:57:56
选择字号:
科学家揭开抗生素近海归宿“密码”

 

11月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海洋生源物质循环与海洋碳汇过程研究组取得重大突破,创新构建了我国抗生素生产使用与近海归宿间的耦合关系,为探明抗生素从生产、传输到最终归宿的全过程,以及开展针对性污染治理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相关成果发表于《大陆架研究》等。

氟喹诺酮类和磺胺类抗生素是典型的新污染物,在医疗、养殖等行业应用广泛。因其具有强吸附性和难降解性,频繁且高浓度地出现在海洋环境中,持续累积会严重威胁海洋生态安全。此前,学界对这两类抗生素的研究多聚焦于环境分布、生物积累等方面,对于它们生产使用与海洋归宿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长期处于空白状态。

为填补这一空白,研究团队对2005-2020年间中国这两类抗生素的使用量及近海污染水平展开了系统分析。通过深入探究,成功解析了它们在近海海水与沉积物中的时空变化特征,确定了主要检出抗生素的质量存量,进而构建起抗生素输入与海洋归宿的耦合关系。

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方面,我国年均使用量超2万吨,2013年起呈“先降后升”态势。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等是主要使用和检出组分。海水和沉积物中分别检出11种和9种该类抗生素,总浓度范围差异明显。海水中浓度分布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2013年以来渤海和南海浓度整体下降,沉积物浓度则相对稳定。渤海与黄海的该类抗生素存量分别反映了长期累积和近期输入情况。进一步分析发现,其总量、诺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使用量与近海存量显著正相关,表明这两种抗生素环境稳定性更高。

磺胺类抗生素研究中,中国近海海水和沉积物中分别检出22种和17种。磺胺甲恶唑和甲氧苄啶检出频率和浓度最高,8种磺胺类抗生素同时存在于四个海域。海水中总浓度范围呈渤海>东海>黄海>南海分布,沉积物中渤海和东海总浓度高于黄海和南海,渤海成为我国磺胺类抗生素污染最严重的海域。自2013年我国磺胺类抗生素使用量下降后,不同海域海水存量年度差异大,近年来渤海和黄海中该类抗生素存量显著下降,污染减轻,推测与国家管控导致使用量降低有关。

该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等支持,为海洋抗生素污染防控提供了有力理论支撑,有助于制定更科学的治理策略,守护海洋生态。

论文相关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csr.2025.105570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天文学家发现有史以来最亮的黑洞光爆发 物理学家有望解决“高尔夫球手的诅咒”
撒哈拉沙漠将迎来更潮湿、更绿色的未来 斑彩菊石为何如此艳丽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