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25东亚唐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国际硕博生论坛举行 |
|
|
11月1日,“2025东亚唐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国际硕博生论坛”,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中国、日本、韩国、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六国共160多人受邀参加。
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在致辞中表示,人类文明经历了狩猎、农业、工业、信息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唐诗一度承载了中国农业文明的记忆、描述与想象。但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人类想象、表现世界的方式变了。当前人工智能异军突起,更促使学术、唐诗学研究出现新的形态,也赋予了青年学子重要的担当和使命。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潘黎勇指出,唐诗学是东亚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他希望学界同道以本届论坛为契机,一方面继续深化东亚唐诗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加快学术理论与研究范式的创新,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努力探索传统文化现代传播、国际传播的新路径,让唐诗成为强化民族情感认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文化平台。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名誉会长陈尚君受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李浩委托致辞。他着重阐释了东亚唐诗内涵及唐诗在东亚的传播路径和特点。唐代商业交往以及唐诗传播非常广阔,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而且具有一定的视觉性。他最后转达了李浩的发言,强调唐代文学、文献研究近年出现多方面成果,唐诗研究与地方文化建设形成新的热潮,学者应适度“预流”关注。
韩国渊民学会会长许卷洙指出,渊民学会与上海师大共同举办本次国际大会意义非凡。朝鲜半岛自新罗时期,就通过献诗、遣唐使、设置科举考试制度等途径,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文化与文学交流,李白诗集、杜甫诗集等众多唐诗集传入朝鲜,掀起朝鲜学士研究唐诗、创作唐诗的热潮,一直延续至今。
论坛设置了八个主题分会场,议题为“唐诗体制与创作艺术”“唐诗与文化”“唐诗集的传播与接受”“唐诗的传播形态与接受历程”“汉诗创作与唐诗接受”“杜诗生成、传播与接受”。两个硕博生论坛主题则分别为“唐诗意蕴与唐诗接受”“唐诗的东亚传播与影响”。
本次论坛为期两天半,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东亚唐诗学研究会、韩国渊民学会、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日本广岛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