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是第八个“世界流感日”。当天,第八届“世界流感日”科普宣传与学术会议在武汉举行,会议主题为“大流行应对:防范禽流感跨种传播”。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高福等病毒学家来到武汉当地接种点带头注射流感疫苗。高福表示,自己每年都会接种流感疫苗,这依然是当前最行之有效的预防流感的手段。
“疫苗不仅能降低感染率,更重要的是能‘唤醒’免疫系统。”高福说,“我们的免疫系统长期未接触某种病毒时,它的应对能力就会降低,处于‘休眠’状态。而疫苗的接种能够让它提前做好防御准备,当真正接触病毒时,免疫系统能更快作出反应,从而减少重症和死亡风险。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患者等高风险群体,疫苗仍然能提供重要的保护。”
中国疾控中心10月30日发布的最新中国流感监测周报显示,流感病毒是近期我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病原体,当前我国南北方流感活动呈上升趋势。监测结果显示当前我国流行的毒株以H3N2占比最高,H1型、B型占比低。耐药性监测显示,绝大多数流感病毒毒株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和聚合酶抑制剂保持敏感,这为临床抗病毒治疗提供了有效保障。
“世界流感日”设立于2018年,时值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暴发一百周年,高福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教授袁国勇等多位国内外病毒学家,联合30余家国内及国际相关学术机构和组织共同倡议设立世界流感日。该倡议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
“选择11月1日,是因为此时正值北半球流感活动上升期而尚未达峰,有利于开展防患于未然的健康宣传,提升公众接种疫苗和加强防护的意识。”高福说。
(图片来源: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蒋湧)
世界流感日,高福在武汉接种点在打疫苗。
世界流感日,武汉一名小朋友在打疫苗。
广州国家实验室研究员刘军(左三)在登记疫苗注册信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