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金芳 来源:中科院之声 发布时间:2025/11/2 9:44:09
选择字号:
张友尚:能够成功,关键在于集体的团队精神

 

张友尚(1925.11.2—2022.12.2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主要从事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在重合成胰岛素的纯化与结晶、胰岛素类似物酶促合成等研究上取得创新性成果。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00年前的今天,张友尚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

图片
科学世家的传承

作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张孝骞的长子,张友尚自幼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在闲暇之余经常带张友尚看昆剧和京剧演出,拉胡琴就是在这个时候学会的。

图片
▲张友尚拉胡琴(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正如张友尚所言:“一个人有业余爱好非常重要,这对专业的研究思考、兴趣的培养、提高生活质量、紧张工作的调整休息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份由爱好滋养的从容与韧性,成为他日后面对科研困境的宝贵财富。

图片

▲1985年,张友尚(左)与父亲张孝骞院士摄于协和医院(图片来源:科学人生·百年)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友尚辗转雅礼中学、达德中学、中央大学实验中学读书。他刻苦自励,在数理化和中英文各方面均打下坚实基础,尤其对化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结缘生物化学

1948年,张友尚从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先后在湘雅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院、兰州医学院从事生物化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图片

▲留英期间,张友尚在伦敦马克思墓前留影(图片来源:科学人生·百年)

1956年,中国科学院响应“向科学进军”号召,开始面向全国招收研究生。1957年,本就有志于从事生物化学研究的张友尚考入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1958年起该所生化大组独立,建立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蛋白质专业,师从生物化学家曹天钦,全身心投入研究。

张友尚在生物化学研究所的第二年就参与到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工作中。这项工作要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与天然胰岛素分子相同化学结构,并具有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对生命科学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其中,张友尚主要负责从粗产物中分离纯化结晶重合成胰岛素。由于当时分离纯化蛋白质的方法并不先进,他尝试多种方法均以失败告终。但张友尚百折不挠,积极寻找新方法,终于通过酸性重丁醇在试管中萃取,发现部分纯化的粗产物的胰岛素活力得到明显提升。

张友尚乘胜追击,进一步采取透析结晶法,获得了晶莹剔透的胰岛素结晶,成功证明重合成分子具有与天然胰岛素分子相同的三维结构,进而为我国胰岛素人工合成解决了一个备受困扰的难题。

图片

▲1959年,张友尚(后排右2)和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参加胰岛素合成工作的成员合影(图片来源:《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深耕胰岛素研究

20世纪70年代,生物化学研究所成立胰岛素研究组,张友尚担任首任组长,他带领团队围绕胰岛素的结构、功能与作用原理展开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此后的数十年,张友尚持续深耕胰岛素领域。1981年,他利用酶促半合成方法得到去六肽胰岛素结晶,发现B链接C端去六肽是胰岛素最小活力碎片;通过甲醇酵母的高密度发酵完成人胰岛素的超高表达,研究开发了一系列单体速效胰岛素等。

张友尚用一生诠释了何为百折不挠,也印证了他始终坚信,爱好与专业从不矛盾,那正是科学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节奏与韧性。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特殊引力波事件指向“第二代黑洞”存在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通过工艺验收
科学家提出“冷冻表界层分析新方法” 真正有助于缓解便秘的食物是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