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洋,李思辉,田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0/26 16:57:24
选择字号:
当神经元重新“歌唱”
中国CAR-T技术攻克世界级医学"无人区"

 

2024年冬天,37岁比利时人Alex被母亲带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四年前,他被诊断为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症——一种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一年后病情恶化,行走如“螃蟹”,短程拄杖、长程依靠轮椅,连两岁的孩子都不敢抱。母亲是一位神经科医生。几经辗转,她得知中国正在开展全球首个CAR-T细胞治疗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研究。

母子跨越万里,带着“也许是最后的希望”来到同济医院。经严格评估后,Alex开始接受治疗。几个月后,他重新站起、行走、授课、拥抱孩子,宛如新生。

这项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教授王伟团队完成的研究,在全球首次证实CAR-T细胞能安全穿越血脑屏障,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清除致病B细胞,让“不可攻克”的神经免疫病或可“治愈”。

近日,这项成果刊登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国际同行专家称其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的划时代探索”。

团队专家与治疗成功患者的合影,该患者重获了行动能力,且已是怀揣梦想的医学研究生。

突破禁区:叩响中枢免疫之门

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犹如潜藏在神经网络中的“隐形炸弹”,持续攻击着脑与脊髓的免疫平衡,导致患者逐渐丧失行动、感知甚至认知能力。这类疾病病程漫长、反复发作,更因血脑屏障的阻隔使传统药物难以奏效,许多患者最终在轮椅与病榻上耗尽生命希望,堪称医学领域最顽固的挑战之一。

而在人类免疫治疗的版图上,中枢神经系统曾是一片“禁区”。

血脑屏障像一道固若金汤的城墙,将几乎所有药物拒之门外;进展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炎症被困在脑内“孤岛”,神经功能不断衰退,复发难控。半个世纪以来,全球科研界无数次试图攻破这道防线,却始终未能成功。

王伟团队用嵌合抗原受体T——CAR-T免疫细胞,第一次打开了那扇门。他们以B细胞成熟抗原为靶点,把原本用于治疗血液系统肿瘤的CAR-T细胞“请进”神经免疫病领域。这是一场高风险的尝试——CAR-T能否穿越血脑屏障?能否精准找到并清除致病B细胞?能否不引发致命的神经毒性?这些问题,国际上没有答案。

王伟对《中国科学报》表示:“我们要把实验室的创新,真正变成能改变患者命运的疗法。”

王伟(中)和团队在现场研讨

经过多轮严苛的伦理审查立项后,团队最终在研究中得到了关键性证据:CAR-T细胞能够在中枢环境中安全扩增,精准清除致病B细胞,重塑免疫生态。

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持续改善;MRI影像中,炎症病灶逐步缩小;脑脊液自身抗体长期维持在低水平;神经传导信号恢复,中枢免疫环境趋于平衡,部分患者重新站立行走。

也就是说,全球首个科学证据证明了CAR-T细胞不仅能“抵达大脑”,还能“重启免疫”。研究为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症提供了首个靶向BCMA的CAR-T治疗范式,还通过单细胞多组学揭示了中枢免疫微环境重塑机制,为慢性神经炎症疾病的免疫治疗开辟了新方向。

从此,免疫治疗的方向被重新定义——

它不再只是“压制免疫”,而是“重建平衡”;不再局限于“外围调控”,而是迈向“中枢干预”。这是一场从“免疫抑制”向“免疫重置”的治疗理念转变,有望实现神经免疫疾病长期、深度的缓解,让神经元重新奏响生命乐章

王伟在为患者诊疗

深入无人区:CAR-T重启中枢免疫

这项研究的起点,是一次在“无人区”中摸索的尝试。

在那段日子里,团队反复打磨方案——没有模板、没有参考,一切从零开始。立项、伦理、注册,层层推进,那时全球只有三项同类研究,中国仅有这一项。

他们要攻克的是神经免疫领域最难的堡垒——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病灶深藏在中枢神经系统,血脑屏障像铁门般阻断药物;传统免疫抑制和单抗疗法只能暂时缓解,无法清除潜伏在脑内、分泌自身抗体的B细胞。

团队决定彻底改写思路:用CAR-T细胞这把“活体药物”精准清除致病B细胞。

“我们认为理论上是可行的,”团队成员、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教授秦川回忆,“只是剂量、途径、监测标准都要重建。”终于,团队在ClinicalTrials顺利立项。

临床阶段又是一轮新考验。

秦川进一步阐释:“CAR-T治疗可能引发细胞因子风暴和神经毒性反应,其进展极快。”

为此,团队组建了神经内科、血液科、ICU、影像和免疫学等多学科的快速反应体系,用实时监测和生物标志物守护患者全程安全。

团队专家又一次就患者病情进行讨论

“我们不仅是科学家,更是医生,不是等患者遭罪再治,得提前预判把风险拦住。”这是王伟始终坚持的态度。

首位患者的入组几乎是奇迹——一位原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患者,反复复发、几近瘫痪。数月沟通与准备后,他终于接受治疗。几周后,EDSS评分和KLFC指数显著改善,他重新站了起来!

这并非孤例,在更多难治性免疫疾病的“战场”上,团队继续创下佳绩——在全球率先将CAR-T细胞疗法用于治疗视神经脊髓炎、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病、重症肌无力和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等神经免疫疾病,使83%的难治性患者实现了两年以上无复发,达到无需药物维持的长期临床缓解状态。

当首次将CAR-T用于复发难治性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治疗时,曾瘫痪在床的25岁小伙子小邓重获了行动能力,如今,他已是怀揣梦想的医学研究生;当首次用靶向BCMA的CAR-T细胞(CT103A)攻克难治性重症肌无力时,谢女士不仅摆脱了长期的药物依赖,还奇迹般的诞下一位健康宝宝。两项成果分别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与《欧洲分子生物学学会期刊》。

而团队这一系列成果也被纳入《自然评论风湿病学》期刊年度细胞治疗进展,被国际视神经脊髓炎研究组评价为“极具潜力的治疗策略之一”,并最终改写了该疾病最新的国际指南;此外,被欧洲血液和骨髓移植学会纳入自身免疫疾病创新细胞疗法的临床实践。

当然,困难仍然会出现。一位患者因椎间隙狭窄无法常规腰穿,团队与超声科协作,每次推入手术室,在超声引导下采集脑脊液——这样的“硬仗”贯穿了整个研究。

“免疫治疗就像‘关机重启',这时最要全程护好病人。”王伟强调,“正因如此,我们希望向国内外同行分享我们的全流程管理经验,让患者少受罪!”

2025年4月,王伟牵头,联合国内多位神经内科领域权威专家共同撰写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难治性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专家共识(2025 年版)》正式发布,为我国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NADs)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全新的规范化指导,标志着我国在这一前沿治疗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次就中:从拒稿到顶刊

2022年,团队热情地将早期成果投稿给医学领域一顶刊。外审专家一致认为研究“意义重大”,然而,在终审阶段,主编以“暂不适合刊登”为由断崖式拒稿。

为了让世界看到中国科学家的探索,团队决定先从“家门口”发声。2023年1月,成果刊发于《信号转导和靶向治疗》。这是全球首篇系统报道CAR-T用于神经免疫病治疗的论文。文章刊出后,引发国内外强烈反响。德国、芬兰、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等国际同行纷纷发出邀约。那段时间,他们几乎每月都在出差——报告、圆桌、答疑,一次次与国际同行面对面讨论数据与机制。

王伟(右)与国际同行在进行学术交流   受访者供图

与此同时,科研持续推进。2024年10月,团队正式向《细胞》投稿。这一次,他们准备得更充分——“我们是全球首批开展CAR-T细胞治疗免疫病的研究中心之一,有超过两年的回访数据,目前公布的数据中还没有像我们这么长时间的疗效观察和这么深度的分子特征分析。”团队成员、同济医院神经内科教授田代实说。

很快,他们收到了编辑来信,主动要求将原定的短篇快讯扩写为长篇论文。而论文接收也异常顺利,仅一轮修改便获通过。

“我们很幸运,但CAR-T疗法的探索远未到终点。”田代实介绍,目前,团队正开展更深入的分层研究,希望找出那些未能完全获益的患者群体,针对不同致病性B细胞亚群,开发更加精准的靶点与治疗方案。

正如王伟所言:“无论疾病多罕见,我们都不放弃任何一个病人!”

论文相关信息:

https://doi. org/10.1016/j.cell.2025.09.020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真正有助于缓解便秘的食物是它 我国首颗海洋盐度探测卫星完成在轨测试
新型光电神经网络架构让光电计算精度更高 神秘宇宙“斑点”究竟是什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