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苑洁,刘子晗 来源:清华大学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5/10/15 14:34:52
选择字号:
在清华,他的课连过道都坐满了!

 

最近,有同学在社交媒体上

晒出清华一门课程的火爆场面

评论区的网友们纷纷响应“想去旁听”“有幸上午坐在第一排,确实讲得很有启发”

“我朋友站着听完了但最好笑的是他是选上课了的”

……

图片
社交媒体笔记截图

这门吸引大家“连过道都坐满了”的课是

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龙明盛开设的“深度学习”

龙老师的课有何特别之处?一起来看!

连上两个半小时,他在课堂上始终热情饱满
图片
龙明盛“深度学习”课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习一定是一个迭代的过程。”周二上午,清华大学第五教室楼,刚走到教室门口,已能听到龙明盛清晰洪亮的声音,这是本学期第二次“深度学习”课,他正在跟学生们讲授学习方法。教室内座无虚席,连左右两侧和最后一排的过道上也满满当当,同学们一个个专心致志,跟着老师边听边记、不时点头。
图片
不少同学站立在教室后排过道上听课

2025年秋季学期,共有170余名同学选修“深度学习”。从9:50到12:15,连续三节45分钟的课堂,龙明盛始终状态饱满、张弛有度。讲到复杂难懂的数学理论时,他用轻松幽默的类比帮助同学们理解:“当激活函数失去梯度,神经网络就很难学到新知识了,就像我还在讲,但你已经听不懂了”;讲到深度学习的发展与变革时,他反复强调 AI+ 在科技强国中的角色与担当;讲到技术领域的急难险困时,他会慢下脚步与同学们分享自己心中何谓“顶天立地的科研”……

第二次来旁听课程的航院2024级博士生田栎萌提前十几分钟来到教室,发现已经没有座位了,于是全程席地坐在后排过道上听课,“我大概三四年前就已经在做深度学习和力学相关的研究,当时更多的是停留在会用,读博以后自学了一些基础理论,龙老师的课让我可以更加系统地把知识串联起来,对我非常有帮助,所以我想本学期都坚持来旁听。”

“我本科学的中文、研究生学的艺术,算纯文科出身,但是上完龙老师的课,让我对数学物理也充满兴趣。”美术学院2023级硕士生尹雪丹此前曾选修过龙明盛的“机器学习”,本学期没有“抢”到“深度学习”的她也选择来旁听,“龙老师总是把每个公式都‘掰开揉碎了’给我们,所以即便我基础不太好,也能够理解一个元素、一个向量在模型中的表示方式,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参与运算的过程。”

奏响“国际水准、清华特色” 的“AI 三部曲”

“深度学习”在清华大学开设已有七年时间。

2018年,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革新的时期,软件学院留意到清华学生对深度学习知识的需求和热情,经过充分的前期准备,开设了这门课程。由青年教师龙明盛授课,主要面向全校研究生开放。开课以来,每年吸引了全校20多个专业的学生选课,本科生选课人数占比达到20-30%。

图片
2018年“深度学习”首次开课时,教室“爆满”

对于深度学习这样更新迭代迅速的技术,让课程对标科技前沿,瞄准国际水准成为龙明盛的重要目标。每一次开课前,他都会与张育宸、吴海旭、吴佳龙等助教同学一起反复迭代课件、优化授课思路。七年来,每年教学内容更新优化幅度均达到20%。近几年,他充分利用雨课堂平台,将部分内容录制为视频,让同学们有机会更灵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针对性学习。常讲常新、常学常新,成为了这门课程不落伍、不“过气”的法宝。

2019年、2021年,龙明盛先后面向本科生开设了“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导论”课程,与“深度学习”一起被同学们誉为“AI 三部曲”。

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交错纵横,“AI 三部曲”如何做到环环相扣又避免低效重复?龙明盛表示,从“人工智能导论”到“机器学习”再到“深度学习”,是“由森林到大树”的过程。在课程定位上,他认真系统地梳理了三门课之间的逻辑关系,体现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研究生学位课(开放本科生选课)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人工智能导论”讲授最具代表性的“搜索”“学习”“推理”三大学术流派,其中4学时作为“机器学习”课程的先导,4学时作为“深度学习”课程的先导。

在“AI 三部曲”中,龙明盛始终坚持“真刀真枪”的清华特色,鼓励同学们“在练中学”——从带领同学们“手搓” AlphaGo,到鼓励同学们自主选题完成“AI+ 专业特色”的课程大作业,再到举办课程学术会议,支持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龙明盛期望同学们在学习人工智能知识的同时,掌握应用技术、探索技术的能力。“有同学反馈,在这些课程中,对成绩的焦虑常会淡化,反而觉得做好一个充满创意的大作业是最值得骄傲的事。”这让龙明盛觉得非常开心!

奏响“国际水准、清华特色”的“AI 三部曲”,精彩的课堂里藏着龙明盛对 AI 教学体系化建设的厚积薄发。七年间,三门课程先后入选清华大学精品课,“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导论”连续三年入选清华“毕业生心目中的好教师及课程”,“机器学习”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做老师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

同学们评价“龙老师讲课提纲挈领,几句话就能‘四两拨千斤’”,打造出三门精品课的背后,离不开龙明盛和助教团队长期的努力。他们将大量时间投入到人工智能知识的梳理中,认真研读了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经典教材以及数百篇论文,在兼容并包、取其精华的基础上,精心制作了三门课程37份讲义、2500多页幻灯片,其中每个页面都经过多次、长时间的打磨,并根据历年的教学反馈迭代优化。

龙明盛还广泛观摩了国内外人工智能与信息学科相关的课程,体会不同老师授课的内容和特色。“他们的课堂总能给予我很多启发。”博采众长,让知识入耳、入脑、入心,是龙明盛在备课时坚持做的事。

龙明盛也非常珍惜同学们的各种反馈。“雨课堂的随堂答题能直接让我感受到授课节奏是否合适,这些题目并不难,但要答对需要充分理解刚刚讲述的内容,我可以根据答题情况随时调节授课速度。”课间与课后也不断有学生来找他请教或讨论,有时甚至聊过饭点儿,他说:“我很珍惜这种交流,不仅能和同学们把具体的问题讨论清楚,还能让我及时认识到哪里讲授的不充分,调整下次的课程节奏。”面对最近一些社交媒体上出现的同学们对课程的评价,龙明盛笑着说:“看来社交媒体也要成为我的新窗口啦。”

图片
下课后,龙明盛耐心解答同学们的问题

“做老师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想做好,离不开扎扎实实的行动与反思。”龙明盛经常会认真回看自己的课程视频,看看自己是否做到了“用清晰的知识点亮课堂,把求知的热情带给学生”。他也将“AI 三部曲”加入清华大学未央计划、清华大学新时代高校教师融合式教学公益进修项目、教育部中西部青年教师融合式教学进修计划,用自己的努力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从遥远变得具象的教育理想

龙明盛小时候家庭比较困难,相对匮乏的教育资源没能为学生时期的他提供太多职业想象。“当时影响我很深的人就是老师,我也特别喜欢解答别人的问题,于是我就想,将来就做一名老师吧”。上中学时,他从老师口中得知了中国有个清华大学,于是便有了奋斗目标。

2004年,龙明盛凭借优异的高考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并辅修计算机专业。在学习中,他不断意识到“要把电做好,还要懂软件”,于是研究生阶段选择到软件学院跟随王建民教授攻读博士。在导师的言传身教下,他不仅对大数据智能领域“越来越得心应手”,也决心以导师为“模板”,做一位潜心学术、让学生们尊敬和喜爱的“良师益友”。

图片
龙明盛(左)与导师王建民(右)合影

博士毕业后,已经决定“深造结束即回国”的他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跟随 Michael I. Jordan 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伯克利是深度学习的起源地之一,这段经历对我影响很大。”博士后期间,龙明盛抓住一切机会提升自己:聆听圈内大咖的各种报告让他大开眼界;与同行们时常思辨讨论让他对专业的思考更加深刻;组会上独自完成2小时的专题报告让他对科学更加精益求精。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完成博士后工作后,他坚定地回到中国,回到清华。学者龙明盛正式成为了龙老师。

图片

龙明盛邀请博士后合作导师 Michael I. Jordan 走进清华大学课堂

两年后,由他作为主讲教师的“深度学习”课程诞生。之后几年,他陆续获得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年度教学优秀奖、“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等荣誉。
图片
2023年4月,龙明盛入选清华大学第十八届“良师益友”

在教师的角色中,他前行得无比坚定。作为授课老师,他耐心上好每一节课;作为本科生班主任,他带领软件学院的同学们寻找大国重器中的 AI 身影;作为研究生导师,他鼓励学生“把挑战性的课题扛在肩上”……

图片
2024年12月,龙明盛(右三)入选清华大学第十届“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

谈及作为老师最幸福的事,他说:“我们的团队在攻关气象大模型时,我看到课题组的同学们迅速成长,完成从学生到学者的转变,我觉得非常欣慰!”

2023年,王建民、龙明盛团队开发的气象大模型系列成果被《自然》期刊(Nature)正刊发表。“整整三年的攻关过程,团队遇到无数挫折,但我们也体会到了什么叫失败千次万次再成功之后的那种幸福感,那是绝无仅有的人生体验。这个成果也真正让我感受到把教书育人、科研攻关、服务国家这几件事聚集在一起所带来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图片

清华大学王建民、龙明盛团队与国家气象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就人工智能技术在气象大数据的应用开展合作,提出了临近预报大模型 NowcastNet ,将数据驱动与物理驱动两大科学范式紧密结合,显著提高了公里尺度下0~3小时极端降水的预报能力。此研究成果于2023年7月发表在《自然》期刊上。

最近两年,他担任中国气象局天气预报大模型团队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在大规模高质量国产雷达数据上完成 NowcastNet 技术升级,构建了人工智能临近预报系统——“风雷”大模型,并在中国气象局短临预报业务系统(SWAN 3.0)业务化运行。2024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刊载了《谱写气象强国建设新篇章》,报道了中国气象局与清华大学联合研发的“风雷”“风清”气象预报大模型。

除了继续在气象大模型领域勇攀高峰,目前,他和团队还在面向工业时序大模型、设计大模型和世界模型等领域开展科研攻关,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小时候老师对自己帮助大他就想“以后当个老师”知道了清华大学他就想“努力考清华”考上了清华他就想“把学业搞扎实”真正成为了老师他想的则是“上好每一堂课带好每一个学生和他们一起与国家发展的节奏同频共振”谈到目标和理想龙明盛的回答总是简单而纯粹“做好眼前事”在他心中“纯粹是最好的,受到干扰最少永葆纯粹就是作为老师的自我修炼”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高温电催化甲烷高效协同转化发现新途径 流氓行星出现“恒星级”增长
颠覆认知:苔藓植物,真的不简单 中国科大发展“绿氢冶铁”新技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