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新思考全球大学排名:人文社科和高等教育的视角”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指数结果显示,中国在自然指数、ESI自然科学全球前1%上榜机构、RUC人文社会科学全球前10%上榜机构、授权专利、HCR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等指标上排名靠前。
“重新思考全球大学排名:人文社科和高等教育的视角”国际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
世界高等教育仍处在不均衡发展阶段,区域间差异显著。美国仍然以绝对实力领先;中国相比去年有一定提升,仅次于美国位列第二方阵首位;英国、日本、德国、韩国、法国共同位列第二方阵;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位列第三方阵;埃及、泰国、孟加拉国等位列第四方阵;而伊拉克、利比亚、索马里等国家仍处于教育亟待发展阶段,位列第五方阵。
在高等教育强国指数的11项指标中,美国在ESI自然科学全球前1%上榜机构、RUC人文社会科学全球前10%上榜机构、授权专利、HCR全球高被引科学家、GTCI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十大国际奖项获奖者6项指标上均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在自然指数(第1位)、ESI自然科学全球前1%上榜机构(第2位)、RUC人文社会科学全球前10%上榜机构(第3位)、授权专利(第2位)、HCR全球高被引科学家(第2位)等指标上排名靠前,在高等教育经费GDP占比(第20位)、研发经费GDP占比(第13位)、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第40位)、十大国际奖项获奖者(第18位)等指标上表现欠佳。
从“高等教育强国指数2025”的结果来看,中国虽位列第二方阵,但是总分与位列第一方阵的美国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存在较大上升空间,发展潜力强劲。
据悉,此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和香港恒生大学共同主办。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育学院院长周光礼主持。
高等教育强国指数是全球首个聚焦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评价体系,它立足中国逻辑,不仅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标准与方案,更通过强调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提供了核心抓手。
“高等教育强国指数2025”的亮点在于新增了两大关键指标,优化了原有的国际奖项指标内容。新增指标分别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研发经费GDP占比,国际奖项统计由原来的两项增加到了十项,完善了原有指标体系,从世界学术中心度、世界科技中心度、世界人才中心度3个维度构建出包括高等教育经费GDP占比、ESI自然科学全球前1%上榜机构、RUC人文社会科学全球前10%上榜机构、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在内的指标体系,使结果更加科学合理,实现了指标体系的更新与优化。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