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帅俊全,褚尔嘉,韩文旸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5/10/6 8:49:33
选择字号:
为未来备份生命密码 打造野生生物的“诺亚方舟”

 

种质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2004年,在云南昆明开建,2007年建成并投入运行,被称为“诺亚方舟”。“十四五”期间,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新增采集、保藏各类野生生物种质资源4186种,66572份,库存野生植物种质资源覆盖我国所有省级行政区,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异地保护的主要设施。

在这个“诺亚方舟”,科学家们如何为珍稀濒危野生生物提供安全的避风港?又是如何展开系统科学研究服务农业经济和环境保护呢?

"诺亚方舟"为珍稀野生生物提供避风港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我现在是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在我旁边的这栋建筑就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包括种子库、离体库、DNA库、微生物库、动物库和种质资源圃。它就像一座生命的“诺亚方舟”,目前保存各类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约2.7万种、33万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

在种质资源库,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清理一批刚从西藏吉隆采集回来的小叶鹰嘴豆,通过橡皮塞使劲揉搓,把种子从豆荚里剥离出来。

种子处理完后,就要进行显微拍照和X光检测,让每一粒种子都获得独一无二的证件照片和体检数据指标,便于后续研究利用。

  ?

聚焦提升作物育种潜能,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了我国43%的作物野生近缘种,共375种4100份。利用这些野生种质资源,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多个团队展开系列研究攻关,有效提升了玉米、大豆、马铃薯等作物的抗逆性,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

种子内部蕴藏着能承载信息的遗传物质DNA,像一份生命“设计图纸”。在种质资源库地下6米深的冷库,常年维持着零下20℃的低温,空气湿度也只有15%。干燥低温的环境能让种子暂停所有生命活动,连DNA也进入休眠,等到需要时,只要给予适宜环境“唤醒”,种子依然能绽放生命活力。

  ?

总台央视记者帅俊全:穿着厚厚的羽绒服,现在我们就进入了零下20℃的低温冻库,这里也是亚洲最大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一个保存库。别看这个屋子只有40平方米左右,但是它非常重要,因为在其他4个活动库保存的珍贵的种子在这个屋子里面都有所备份,所以它就好像是一个长期保存的“诺亚方舟”。这里面保存有很多珍贵的种子,比如说这一瓶里面保存的是我们科研人员从珠峰海拔6200多米的高处采集回来的须弥扇叶芥的种子就在这里面,然后还有从蒙自天坑采集回来的大花石蝴蝶的珍贵的种子,在这里都有备份。那么迄今为止,我们科研人员是一共采集保存了大概1.2万种10万份,也就是占到了我们国家1/3左右的这样一个野生植物的种质资源。

  ?

在种质资源库,除了保存种子外,离体库建设也是一大亮点。科研团队在蒙自天坑采集的大花石蝴蝶,就在离体库进行了抢救性繁育,通过组织培养这种无性繁殖技术,培育出数百株幼苗,并在今年6月在蒙自天坑完成了大花石蝴蝶的野外移栽工作。

  ?

种质资源库的建设,不仅有力支撑了我国被子植物、两栖动物等新物种的研究,也在水稻、羊肚菌等物种培育方面取得一批新进展,为实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奠定了物质基础。

择一事终一生守护中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

演播室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几件非常珍贵的种质资源,这些是在青藏高原采集的果实和种子,这株植物就是刚刚看到的极危物种大花石蝴蝶,它是科考团队通过离体培养繁育的。

  ?

还有这件要为大家重点介绍的标本——李氏重楼,它是以植物学家李恒的名字命名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野生药用植物。61岁那年,李恒带领研究团队,深入不通公路的独龙江流域进行考察,带回7000多号标本,发现80多植物新种,填补了独龙江越冬考察的空白。

从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提出者吴征镒院士,到勇闯独龙江的李恒先生,再到现在的青年科考人员,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接续传承,摸清了中国植物的家底,守护着中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

  ?

近30年来,李恒和团队先后20多次深入高黎贡山、独龙江等关键区域展开研究,在考察中她染上过疟疾,还曾从马背上摔下来,断了三根肋骨。

作为野生种质资源采集的科考带头人之一,郭永杰一年中有200多天都在野外,从海岛到高原,让他最骄傲的就是从珠峰海拔6212米处采集回来的须弥扇叶芥的400多粒种子,这份种子也是目前全球采集并有效保存最高海拔植物种子。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副主任蔡杰:老一辈的科学家让我们看到的是什么?一个是他们的格局很大,真的是“择一事,终一生”。同时也鼓励我们真正做科研的,能够明确我们要做什么事,我们就能够以钉钉子的精神把这个事情做下去。因为对于资源的认识,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认识保护,其实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需要一代一代的人继续传承下去。

未来,守护这个“诺亚方舟”的科学家们,还将继续收集保藏珍稀濒危物种和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野生生物物种,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挖掘、利用这些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充分发挥其潜在作用。

在科学家们的守护下,这些沉睡于“诺亚方舟”的植物种子被悉心呵护,只待某一天被唤醒,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

(总台央视记者帅俊全 褚尔嘉 韩文旸 云南台)

(原标题:为未来备份生命密码 揭秘亚洲最大野生生物“诺亚方舟”)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最新研究发现土卫二或可支持生命存在 天问二号传回自拍照,身后是地球
岩画表明人类曾在古阿拉伯沙漠中生活 风云三号H星成功发射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