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新文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2025/1/26 10:44:37
选择字号:
保护区内江豚种群下降速度反而比非保护区快64.7%

 

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1月26日发布的消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鲸类保护生物学研究团队采用遥感监测和目视抽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长达1500公里的长江干流河段开展为期20年的系统分析,重点针对长江干流的6个淡水保护区进行了深入研究,评估了其对极度濒危的长江江豚的保护成效。

研究区域覆盖长江宜昌至江阴段,红色部分标示6个淡水保护区。本文图片来源均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微信公众号

  ?

该研究指出,在全球生态系统中,淡水生态系统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其物种灭绝速率远高于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近年来,尽管全球范围内已经建立了大量淡水保护区,但生物多样性仍在持续下降。许多保护区的成效并不明显,更有甚者沦为“纸上保护区”或被开发侵占。


研究显示,几乎一半的江豚高密度区域和三分之二的中密度区域仍未受到保护。

2006年至2017年淡水保护区覆盖的江豚分布范围变化

  ?

此外,保护区对江豚及其生境保护效果欠佳。干流的6个豚类保护区在建立初期江豚分布密集,栖息地质量良好,在过去20年普遍经历了严重的江豚种群下降和生境破坏(除2014年最新建立的南京保护区外)。与非保护区相比,保护区内的江豚种群下降速度反而快64.7%,且同样面临同样严重的栖息地丧失、退化及人为干扰问题。

2006年和2017年淡水保护区内外的江豚目击率比较

淡水保护区内外的初始洪泛区生境条件


研究发现,在受到城市化和农业扩张强烈干扰的河漫滩栖息地,江豚数量显著下降;而在干扰较少的优质栖息地,江豚种群则表现出稳定甚至增长的趋势。这一发现明确揭示了栖息地质量对江豚生存的关键作用,凸显了保护和恢复关键栖息地的重要性。

2006年至2017年长江中下游淡水保护区内江豚丰度、河漫滩面积的变化

  ?

随着淡水生态环境的快速变化,长江干流现有保护区的分布与管理已难以有效遏制濒危物种减少和生境退化。建议在《长江保护法》框架下,优先保护非保护区内未经干扰的关键生境,推动非淡水保护区范围内关键栖息地的科学划定和保护。

研究还显示,严格执法显著促进了长江江豚种群恢复,即便在大都市区域(如南京)也取得了成效。同时,积极的生态修复措施正在展现巨大潜力。例如提升生态系统连通性、恢复自然岸线和利用三峡大坝调节生态流量,对改善淡水生态系统有积极作用。

该研究不仅为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提供了有效方案,也为淡水生态系统保护提供了的新思路。相关工作近期以“Effects of Freshwater Protected Areas on Survival of a Critically Endangered Cetacean”为题发表于《Conservation Letters》,水生所韩祎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梅志刚研究员为通讯作者,水生所王丁研究员、王克雄研究员及德国森肯伯格生物多样性和气候研究中心徐文靓博士共同参与了此项研究。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詹姆斯—韦伯望远镜捕捉到蓝色恒星群 石油开采可能引发了英国100多起地震
赠书|用数学思维理解世界 超薄材料创造磁性之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