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邓雅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5/1/9 13:19:34
选择字号:
院士专家论道“AI新技术如何赋能考古”

 

“考古学家采集的大量材料中只有不到10%能被用于研究,其余大多闲置在仓库,尤其是陶片;而这些正是可以利用人工智能(AI)进行高效处理的宝贵资源。”1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数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阮勇斌在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以下简称北师港浸大)表示。

1月3日至4日,“知往鉴来:AI在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前沿应用珠海论坛”在北师港浸大举行。本次论坛是北师港浸大2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首场活动,包括阮勇斌在内的院士专家齐聚珠海,共同探索“AI+考古”“AI+文化遗产”新机遇。

论坛上,阮勇斌介绍了AI技术在考古学领域的潜力与实践,尤其是在数据分析、图像识别等方面的突破。他以宝墩文化陶片分期模型为例,展示了AI在分类、聚类及多模态分布中的出色表现,并指出AI不仅大幅提升了研究效率,并将深刻变革考古学方法论,为智能化与精准化研究开辟新路径。

陈致在致辞。何秋蓓 摄

  ?

北师港浸大校长陈致在致辞时指出,随着AI与考古学、文化遗产领域融合不断深入,新技术将不断催生新的研究成果与应用场景,为保护人类珍贵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期望通过这次论坛搭建跨学科、跨领域的桥梁,促进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

穿越千年的陶片,背后蕴含着生产组织、工匠风格、文化审美等丰富的历史线索,潜在研究价值巨大。以济南大辛庄遗址H690出土陶片的AI拼对试验为例,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辉介绍了AI辅助陶片拼对这一方式将突破当前出土陶片数量庞大、传统人工拼对效率低的困境,为陶器研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金属学分析、DNA技术、岩相学分析、同位素分析、碳十四测年技术……科技考古进行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巍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成果为例,介绍了各类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在研究遗址年代、环境变化、农业与手工业发展等场景下的应用。

论坛现场。何秋蓓 摄

  ?

“我们希望AI能够成为一把钥匙,帮助我们解锁那些尘封在仓库中的陶片背后隐藏的世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万娇所在团队汇聚一线考古学者与AI专家,共同开展四川陶片考古的AI探索与研究,现阶段已利用模型成功判断宝墩文化时期破碎度较高、传统信息量包含较少的普通陶片的分期。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师港浸大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汤涛表示,在考古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各领域学者的跨界深度合作下,数学与大数据研究方面的成果可为考古学提供强大的支持和推动力。

北师港浸大副校长(学术)、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周永明表示,目前学校正在筹建博雅智能学院,融合AI与博雅教育,推动AI及相关跨学科领域研究深入发展,助力学生更多接触AI最前沿技术,成长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复合型人才。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2024全球海洋“热”度惊人 “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开工
科学家开发纳米孔糖测序新策略 即将发射!SpaceX猎鹰火箭的竞争者上线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