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学网 发布时间:2024/9/29 14:22:06
选择字号:
直播预告|Cell Press Live: 智能体育与健康

 

直播时间:2024年9月29日(周日)19:00-21:00

直播平台:

科学网APP

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5083344693231723

(科学网微博直播间链接)

科学网微博

科学网视频号

【直播简介】

实时、准确、便捷地监测健康和运动科学中的各种参数,并用先进的数据库与算法去对获得的参数进行高效,合理的分析与解读,一直是一项多领域,跨学科的研究挑战。随着智能传感设备的快速发展,血压、心率、呼吸和出汗等健康指标,以及躯干旋转、姿势和肢体运动等运动参数,都可以通过便携甚至可穿戴的方式获取,并由最新的算法,网络和软件进行储存分析。这次Cell Press Live活动中,我们邀请了从物理材料到生命医学方向的专家,从不同角度对智能健康和运动科学以及它们的各种应用进行分享。

直播预告|细胞出版社: 智能体育与健康

29日19点举办的Cell Press Live活动,邀请了物理材料、生命医学等方向的专家,从不同角度对智能健康和运动科学以及它们的各种应用进行分享。

【演讲嘉宾】

个人简介:张存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济医院综合医疗科/老年医学科主任、血管衰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理事、老年医学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常务理事、全科整体医疗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湖北省医学会常务理事、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湖北省老年保健协会会长;

“十四五“规划教材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转专业《老年医学》(第1版)主编;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副总编辑、中华老年病研究电子杂志副总编辑,Aging Medicine、 Current Medical Science等10余本杂志常务编委或编委。

科技部重大专项首席专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部级重大课题、基金15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12篇(其中SCI收录128篇),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项。

第三届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国家卫健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5),湖北省第二届医学领军人才(2018)。

报告主题:血管衰老的评估数据库建立与干预

报告摘要:本次报告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 血管衰老是指血管随增龄而发生的形态和功能的变化过程,其中血管平滑肌细胞随增龄的表型转化主导细胞外基质重构和血管硬化;

2. 血管衰老是机体多器官衰老的共同机制,以血管衰老作为切入点,可成为延缓组织器官衰老及相关疾病的重要手段;

3. 血管衰老的评估需要能反映增龄过程中血管功能、结构的改变和系统的变化,并且易于临床操作和推广,需要多个方面的生物标志物组合;

4. 血管衰老的干预包括①药物干预,②非药物/生活方式干预,③靶向衰老细胞的抗衰老疗法(Senolytics、Senemorphic),④干细胞治疗等;

5. 标准化血管衰老管理中心(VMC)建设可促进血管衰老的评估和分级干预管理。

▌个人简介:孙宏玉,北京大学护理学院教授,教育经济管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主要的学术社会兼职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虚拟仿真创新联盟护理学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护理学会高等护理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护理杂志》副主编。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智能化居民健康监测、慢性病风险预测、与智慧化健康管理。近5年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在内的课题8项,累计经费近400万元;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SSCI及SCI论文50余篇。

报告主题:主动健康领域的护理科技创新

报告摘要:实施主动健康战略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项目组以慢性病预防为抓手,在大数据背景下基于电子病历系统和健康智能监测设备收集生理心理行为等收集多维异构数据构建慢性病知识图谱,以深入剖析危险因素间的关系,构建及验证慢性病风险预测模型,以精准预测慢性病的发生;基于用户画像和轨迹分析等数字技术,结合多种算法和模型,制定慢性病健康管理路径,为提高慢性病预防能力及医疗健康服务能力提供依据;以卧床老人为例,构建主动健康领域下的网络化康复护理集成系统,开展智慧护理并建立评价标准。

个人简介:洪平,男,1973年11月出生,湖北大冶人,汉族,中共党员,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体育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兼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先后担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运动生物科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科研处副处长、处长,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

先后就读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理学专业,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神经生物学专业。

共主持省部级课题3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3项,有丰富的国家队科技经历,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2012年伦敦奥运会、2014年索契冬奥会、2016年里约奥运会科技专家组成员。获得“2005年全国体育科技先进工作者”“2008年北京奥运会突出贡献个人”荣誉称号。

报告主题:推动国家睡眠装备保障中国健儿睡眠

报告摘要:本次演讲系统回顾了北京体育大学与优质企业协同构建科学化训练体系及推动全民健身科技创新的诸多成果,重点聚焦北体-慕思运动与健康睡眠科研合作项目。该项目通过开创性研究,深入剖析了运动对睡眠质量的影响,首次开展全球范围内的文献调研并发布“运动睡眠白皮书”,为运动人群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该研究项目首次提出无感睡眠质量评估技术,采用科学研究方法探讨不同床垫对睡眠的影响,开发颠覆传统的脊柱减压支撑体系,并探索大众运动人群的睡眠需求。通过研究运动员不同能量状态对睡眠的影响,智慧寝具在国家队训练与恢复中的有效性得以验证。在此基础上,演讲进一步阐明了科研合作的未来规划,指出运动与睡眠的交叉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与广阔的发展潜力,能够为人类健康与运动表现的全面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个人简介:李风煜,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从事柔性光子晶体、柔性电子与可穿戴器件的研究。发表Adv. Mater.、Angewandte Chemie、Anal. Chem.等SCI论文100多篇。开发可穿戴运动监测器件,辅助国家短跑训练,助力苏炳添在2021 年东京奥运会上取得突破性成绩,某部队训练防损伤的应用研究。提交中国首个印刷电子国际标准;作为执笔人参与起草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中国印刷产业技术发展路线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二等奖,二次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报告主题:运动监测与分析

报告摘要:百米短跑被誉为竞技体育“皇冠上的宝石”,是国家在体育发展水平的核心竞争力。发达国家通过高科技仪器和设备对运动员体能、技术、恢复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控,对运动员的体能和技术状况进行全面的诊断和分析,制订个性化的训练方案。从“运动监测与分析”的实际需求与挑战出发,针对运动监测与分析中的“动态环境”与“多靶标物”特征,设计“柔性光子晶体”与“柔性电极界面”,构建调节柔性界面的Hofmeister效应模型;有机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发展“可解释深度学习”辅助动态过程的传感机理分析与器件效能评估,实现对运动过程中身体肌电信号的多位点实时监测,完成运动过程中身体生理环境、代谢状况的监测与全面分析。

针对运动监测的动态测试环境,建立调节柔性界面的Hofmeister效应科学模型,1)首次报道了柔性光子晶体荧光增强现象在弹性形变过程中的定量构效关系,利用光子晶体芯片选择性的荧光放大,构建系列光子晶体微阵列芯片,实现简单染料对复杂体系多元检测物的高灵敏检测与分析;2)完成柔性电极界面的可穿戴器件集成,探索微米/纳米柔性电极结构与导电水凝胶弹性界面,设计可穿戴传感器进行人体汗液代谢与肌电的多靶标物、多位点的监测与分析;针对运动分析的多靶标物分析,3)首次提出深度学习辅助的传感器效能与机制研究方法,实现算法反馈的传感器设计,对人体汗液中的离子、葡萄糖、乳酸、蛋白、抗生素等代谢物的监测与分析,推动运动代谢机制的应用分析;4)开发的“可穿戴多体征运动监测器件”获得了国家体育总局、广东省体育局的专业运动队的竞技体育训练验证,某特战部队军事训练防伤验证,产品进入华为鸿蒙生态、OPPO供应链,推进产品开发与产业市场化应用。

个人简介:陶光明,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导、智能纤维器件与装备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血管衰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期致力于智能纤维材料与器件的交叉学科研究工作,先后在Science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篇。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成果入选“2021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2021 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湖北省优秀科技论文(2021-2023)”等。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纤维材料改性与复合技术分会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激光杂志社第三届青年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超材料分会理事会常务理事、Advanced Fiber Materials期刊创刊副主编、国家科学进展National Science Open期刊 (工程) 副主编等。

报告主题:智能纤维器件与装备技术研究

报告摘要:智能纤维器件与装备为智能可穿戴设备带来新的生机,通过将多种光电功能材料以跨尺度结构集成在柔性纤维与织物中,可以精准、快速且持续性感知和调控人与物质交互过程中光、热、电、力等多物理参量的变化。通过本次报告,我将介绍本团队在智能纤维器件与装备领域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1) 研制了一种基于纤维内纳米颗粒和纤维间微米结构的跨尺度宽光谱光热精准调控织物器件,实现汽车模型内部降温超30 ℃、人体皮肤表面有效降温约5 ℃;2) 研制了一种高精准无感化人机交互电子织物器件,获得了高达96%的交互精度;开发了一种无感化生命体征监测装备,通过“无感化交互传感-全覆盖实时传输-云边端协同处理”三位一体技术,形成疾病症状可量化的智能评估体系,对人体进行长期、实时、无感化的监测心率、呼吸、体温、动作模态等体征信息;3) 研制了一种微创医疗纤维机器人“Fiberbots”,通过精确导航和能量传输的协同设计,实现了一种新型的体内导航-任务-循环的介入平台。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极目卫星团队在最亮伽马暴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