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祝华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4/9/20 18:48:45
选择字号:
中国科学院深海所进一步证实南海鲸类物种多样性

 

9月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国科学院深海所)获悉,由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组织的“第七次南海深潜/远海鲸类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务,近日顺利返回三亚。本次科考活动收获成果颇丰,科研人员通过调查进一步证实:南海部分海域拥有丰富的鲸类物种多样性,有大量深潜和远海型鲸豚动物栖息生存于南海的深远海区。

该航次历时18天,航程3300多公里,考察区域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海北部海域的大陆坡、海山及海槽水域。航次采用目视考察和被动声学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并辅以环境DNA收集等手段,在前六次科考航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南海的鲸类物种多样性、种群现状和分布模式等进行了研究调查。考察期间,科研人员共目击到深潜和远海鲸类动物37群次,其中深潜鲸类28群次,并通过影像拍摄和动物发声记录,获取了大量鲸类图片、视频及音频资料。

“第七次南海深潜/远海鲸类科考航次”科研人员在南海海域记录到的弗氏海豚画面。

科研人员经对考察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发现,本航次目击到的鲸类动物至少包含12个物种,其中深潜/远海鲸类物种9种,包括抹香鲸、短肢领航鲸、瓜头鲸、瑞氏海豚(花鲸)、弗氏海豚、热带斑海豚、长吻飞旋海豚、糙齿海豚和瓶鼻海豚;须鲸1种。

中国科学院深海所研究员李松海介绍,与前六航次相比,本航次不仅进一步积累了抹香鲸、弗氏海豚、短肢领航鲸等南海常见深潜鲸类物种的生态学、声学和行为学数据,更扩大了瓶鼻海豚、瓜头鲸和糙齿海豚等鲸类物种在南海的分布范围。此外,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本航次新增了须鲸在南海的野外记录,获得确切的位置和栖息环境信息。

“第七次南海深潜/远海鲸类科考航次”科研人员在南海海域拍摄到的鲸群活动画面。

相关资料记录表明,在南海出没过的鲸类动物多达30多种,该海域是我国鲸类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海区。然而,除历史上的捕鲸记录、部分搁浅鲸类信息以及少数近岸物种,比如中华白海豚的生态学调查外,针对南海尤其是西沙、中沙、东沙和南沙等深远海区,鲸类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在2019年以前还是一片空白。迄今,中国科学院深海所已经组织了七次“南海深潜/远海鲸类科考航次”,逐步填补了国际上在南海鲸类认知方面的多项空白,并为我国下一步保护该海域以鲸类为代表的海洋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七次南海深潜/远海鲸类科考航次”完成科考任务。

李松海表示,通过在南海持续开展鲸类科考调查,科研人员已经逐步掌握了南海鲸类物种的组成、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特征,继而面向鲸类相关的世界科技前沿问题。未来,科研人员将深入探索南海鲸类的适应性演化、行为生态特征、生态功能、栖息地特征及潜在威胁因子等科学问题。

(受访对象供图)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星链卫星让射电望远镜“失明”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我国卫星数据通信方式迎来重大变革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