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将此生长报国》,李朝全主编,李春雷等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定价:68元
■王晖
一
报告文学《愿将此生长报国》聚焦作为“时代楷模”的5位院士科学家,再现他们的人生和事业、精神与风范,以及由此所凝聚而成的“科学家精神”,昭示着新时代明媚的“科学的春天”。在当下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进程中,这部作品的出版可谓适逢其势、正当其时。
本书的作者由李春雷、张雅文、陈晓琳、张文欣和杨新英等组成,他们当中既有获得鲁迅文学奖等殊荣的报告文学作家,也有导演和编剧,还有期刊主编和核工业专家。这样一个特殊的组合构成了独特的多元视角,为我们呈现出5位院士科学家的璀璨人生。
在书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病理学家朱有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专家刘永坦,中国科学院院士、作物遗传学家卢永根,中国科学院院士、炼油工程技术专家陈俊武,中国工程院院士、核动力专家彭士禄的事迹,给予我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诸多精神力量的启迪。
这正如本书主编李朝全在书中所说:“‘时代楷模’科学家既是了不起的科学家,又是可亲、可敬、可感的普通人,是人人可学、人人能学的榜样。”
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题材的报告文学,在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徐迟等为代表的报告文学作家,在《哥德巴赫猜想》等作品中生动再现了当代中国的优秀科学家,形成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书写这一题材的高潮。此后又有许多作家致力于对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进行倾情讲述,涌现出诸多优秀作品,《愿将此生长报国》即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当下语境中报告文学对于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题材的表现,一方面旨在表明中国正在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逐步变成美好的现实;另一方面深刻印证了作为“时代文体”的报告文学关注现实、再现现实、反思现实的文体指向和基本品格。
二
对于如何表现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报告文学无疑有着多种路径可循。这部作品有其别样的叙述角度,即5位作家以5章篇幅分别叙写5位院士,看上去是5个独立的个案,但叠加起来则是一个集合,共同指向作品的核心——“愿将此生长报国”。
在作品中,无论是来自贫穷偏远的云南少数民族聚集地的朱有勇、成长于北京的福建长乐世代耕读望族之家的陈俊武,还是出身于南京书香门第的刘永坦、香港的中产家庭之子卢永根,抑或是革命英烈的遗孤彭士禄,他们都在各自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程度地遭遇了铭心刻骨的个人、家庭、社会与时代的种种顺境或逆境的经历,但最终都集中归于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高尚情操与人格风范。
可以说,爱国主义是有关5位院士科学家叙事的一条红线,贯穿于全书各篇。这既是书中所述人物的精神实质和人生境界,也是科学家精神的最重要体现,更是5位作者写作的基本理念。
作品里的院士科学家,在面临人生抉择之时都不约而同选择了“科学可以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祖国”的信条,毅然决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为国效力。在此,爱祖国、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成为科学家坚定而执着的信念。
朱有勇婉拒澳大利亚导师的“苦苦挽留”,舍弃绿卡,回国继续攻克农业植物病害难题;刘永坦谨记妈妈“你是中国人,学了本事要回来为国家做事”的嘱托,面对傲慢的英国人,拂袖而去,踏上研制中国自己的新体制雷达之路;“卢永根走上一条他自己选择的路,他仿佛是一个在黑夜里行走的人,追随着前方一束红色的光亮……那束光是他的民族、他的祖国”;烈士遗孤彭士禄,感怀党恩和百姓的养育之情,立志为祖国的核动力事业奉献一生。
在此,爱国主义并不是5位院士科学家嘴上的华丽辞藻或外在装饰,而是镌刻于内心深处的崇高信仰和精神源泉。他们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或者哪一种科学研究,最终都是要汇聚到这个精神高度和品德高度上。从这一点讲,作品再现的5位院士科学家具有高度统一的爱国主义共识,继而凝聚成一种精神品质和人格风范。
在我看来,院士科学家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是穿越时空的伟力,是“时代楷模”的经典内涵,也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定海神针。
三
因篇幅所限,中短篇报告文学欲详尽展开对人物生平事迹的叙写似无可能,因此,集中笔墨再现能够凸显所述对象性格及命运的人生重要片段或重要事迹,就成为其艺术呈现的主要着力点。
本书里的5篇作品对于人物的再现亦是如此。这些作品鲜明地叙写出人物在其成长阶段的种种磨难、艰辛、彷徨与挫折,更描摹出他们在人生关键时刻的抉择与笃定。这样的叙述,使作品更显真实与感人,也更能体现“天降大任”的历史必然、现实需求和时代召唤。
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朱有勇攻克被称为“水稻癌症”的稻瘟病,解决世界难题;研发冬季马铃薯种植技术,让农民脱贫抱“金娃”;拯救三七,纾民之困、解国之难。
“雷达铁军”的领军人物刘永坦少年立志报国,历经多重磨难,以家国情怀铸就人生的脊梁,毕生致力于新体制雷达的研制,核心技术领先世界。
专注野生水稻研究的卢永根,如“一泓清水”般淡泊名利,与妻子共捐800万元积蓄成立教育基金,扶持农业教育事业;立遗嘱捐遗体为医学科研,践行“把一切献给党和祖国”的初心誓言。
北京大学毕业的陈俊武,奔赴东北追梦石油,助力中国炼油技术傲视全球;以“贡献大于索取,人生就灿烂”的信念著书立说、培养新人。
革命英烈澎湃之子彭士禄隐姓埋名研制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设计、建造大亚湾和秦山核电站,成为核动力领域的“拓荒牛”。
这些描述尽显5位院士在各自所长领域的科研攻关和非凡成就,及其对国家昌盛和民族复兴的重要贡献。可以说,作品对科学家人生高光时刻的捕捉与把握,一方面,使得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具有较强在场感,传达出非虚构叙事的真与实、诚与美;另一方面,以有限而简练的文字,表现出蕴含于人物写实背后的丰富意旨,宽阔、多元而深远。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国科学报》(2024-09-12第3版读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