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敏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9/2 19:45:13
选择字号:
包信和:先辈们为何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命名

 

“同学们,你们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个神圣光辉名字的感召来到这里,选择在这里度过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不知道大家可曾想过,创校先辈们为何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学校命名?”9月1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2024级本科生新生开学典礼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大校长包信和向新生提了一个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大校长包信和在开学典礼上讲话。中国科大供图


60年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为新中国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发挥了巨大作用。“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中国科大正是我党为“两弹一星”事业而创办的红色大学。1958年6月8日,学校筹备委员会主任郭沫若先生召开筹委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学校正式命名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学校成立暨开学典礼上,郭沫若先生作了题为《继承抗大的优秀传统前进》的致辞,他满怀信心地寄语广大新生:“我们的学校如果可以说像一张白纸,就请把它办成最新最美的学校吧!”

创校先辈们为何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学校命名?包信和说,“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又很值得思考。”包信和此前担任了13年的科教融合系主任,现在,又作为校长在中国科大工作了7个春秋。开学典礼上,包信和分享了他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理解和体会。

以“中国”为首,希望同学们胸怀祖国

包信和说,“以‘中国’为首,就是希望同学们胸怀祖国,做红专并进、科教报国的科大人。”

“我的祖国需要我,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没办法坐视不管。”这是我国放射化学奠基人、中国科大创校元勋之一杨承宗先生在接到祖国召唤后的回答。杨先生拒绝了海外的高薪,带着用全部积蓄换来的13箱珍贵资料毅然回国。在我国放射化学基础几乎为零的情况下,他亲自设计放射化学实验楼,培养了新中国急需的第一代放射化学研究人才。1960年,在苏联撤走专家、铀厂尚未建成的内外交困之际,杨先生临危受命,开展核燃料化学分析技术攻关,建立起一整套核纯铀产品质量检验方法,为“两弹”研制和中国铀工业的建立作出了卓越贡献。杨承宗的一生只为解决国家之需,为原子弹炼出铀原料,在中国科大创办紧缺专业。淡泊名利的他,为原子弹加“铀”,一生心血打造护国神器,是没有勋章的无双国士、共和国功臣。

在祖国大地播撒科学的种子,是老一辈科学家毕生的夙愿。以自己所学为国家科技事业发展贡献力量,是他们人生的第一要义。包信和寄语同学们,“希望你们向老一辈科学家们学习,在当今全球科技博弈的紧要关头,胸怀祖国、又红又专,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以“科学技术”为擎,希望同学们勤奋钻研

“以‘科学技术’为擎,就是希望同学们勤奋钻研,做理实交融、追求卓越的科大人。”包信和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大教授潘建伟在本科时就被量子理论深深吸引,这是当今世界最深奥和最重要的科学之一。随着学习的深入,他发现量子力学中的各种奇妙的现象,需要更尖端的实验技术才能得以验证。怀着这样的信念,潘建伟在量子实验方向继续深造,立志“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光学实验室”。21世纪初,他筹建实验室,组建研究团队,带领一群年轻人闯入微观世界,开启了与量子的“纠缠”之旅。“墨子”升空、“京沪干线”建成、“九章”“祖冲之号”横空出世,这一系列重大成果实现了科学与技术的完美融合,背后是潘建伟团队的“几十年磨一剑”,是数千个矢志不渝埋头钻研的奋斗日夜,也是无数个不言放弃追求卓越的坚定瞬间。正是因为有一大批这样的科研团队,我国的量子领域多个研究方向进入国际领先行列,量子科技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历史飞跃。

“‘灵光一现’不是天降好运,而是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思考、探索后的豁然开朗。技术突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长久的攻坚克难中累积、在大量试错后的水到渠成。”包信和说,希望同学们勤奋钻研、锤炼本领,将所学运用于实践中,化知识为能力,不断向“无人区”进发,追求“高峰要高到九重”,在科技的疆场上实现更多更大的突破。

以“大学”为基,希望同学们全面发展

包信和说,“以‘大学’为基,就是希望同学们全面发展,做文武双全、堪当大任的科大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经典《大学》开篇明确了“大学”的宗义。新时代的大学,更是为同学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成长沃土。近现代很多杰出的大科学家、令人敬仰的大先生都是学贯中西、纵横文理、心忧天下的智者。中国科大近代力学系首任系主任钱学森先生在大学期间广泛阅读哲学、文艺理论方面的书籍,还担任学校乐队的次中音号手。他在专著《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中,大力提倡艺术与科学结合,认为文艺与科技是不能割裂的。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不仅精于绘画,而且对中国传统工艺诸如陶瓷、丝绸等也颇有研究心得。他曾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除了文艺,体育和劳动也是不容忽视的,须知‘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包信和希望同学们放下手机、走出宿舍,享受挥汗如雨的畅快淋漓,释放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

大学之“大”在于开拓大视野、开阔大胸怀、培育大情怀,在于做“大写的人”。唯“学”方可致“大”。包信和寄语同学们,希望他们既要抓紧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读好“有字之书”,也要积极拓展兴趣爱好,读好“无字之书”,努力做到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让自己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重任的可靠接班人和高素质建设者。

事实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个名字早在建校之初就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1958年6月,《人民日报》关于中国科大筹建的报道上明确提到,中国科大就是为新中国“培养目前世界上最新的尖端性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干部,培养忠实于工人阶级事业,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能掌握最新的科学实验技术的又红又专的新型科学干部。”

时至今日,66年后的今天,人们所处的国际环境、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内外科技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党和国家对尖端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没有改变,中国科大“科教报国、追求卓越”的初心使命和“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精神没有改变。

新时代新征程赋予青年新的光荣使命。包信和表示,“希望同学们不辜负习近平书记的信任与厚望,胸怀祖国、勤奋钻研、全面发展,用今天的汗水浇灌明天的希望,用今天的奋斗铸就明天的辉煌,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争当先锋者,勇当排头兵,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