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8/21 22:12:05
选择字号:
院士专家纵论钢结构和金属结构的创新与发展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和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要明确实施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新工科教育的核心问题,深刻理解跨学科、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教育是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教授周绪红在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8届学术交流会上说。

8月16日至19日,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8届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在广州举行。周绪红应邀作题为《新工科背景下土建类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的特邀报告。他认为,要将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艺术、需求与创新、管理与协作等多种要素相结合,推进土建类人才跨界培养,构建共享型“学术共同体”平台,打造“智能制造、智能建造”新工科教育平台。

会议现场。广州大学供图

  ?

本次会议由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和广州大学主办,广州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和广东省钢结构协会共同承办,来自全国结构工程和钢结构领域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近年来在钢结构和金属结构基础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实践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和新进展进行了学术分享和技术交流。

在学术交流会环节,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郝际平作题为《再论钢结构理论发展与钢结构教科书的演变》的特邀报告。他指出,当前钢结构发展超乎寻常,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要建立系统思维促进钢结构的高质量发展,在钢结构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融入钢结构理论的持续发展和钢结构教科书的更新演化。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张爱林作题为《服务高质量发展建设钢结构强国·自主培养钢结构创新人才的思考和探索》的主题报告。他基于推动土木工程“低碳、智能、韧性”的战略规划和钢结构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认为自主培养钢结构创新人才是重中之重,并对标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提出创新驱动、深化改革、自主培养钢结构创新人才的系列工作尝试。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王湛作题为《结构智能化设计及其发展趋势》的特邀报告。他从结构智能化设计的发展逻辑、实现探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准备三个方面展开介绍,指出结构智能化设计要力争实现“算得准,算得快,算得好”的目标,并展望智能算法辅助建筑结构设计的发展趋势和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为主的教育理念的转变。

在教学研讨会环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杨俊芬,广东工业大学教授何嘉年等就钢结构课程的创新、改革和建设以及钢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等作了精彩报告。在研究生学术沙龙环节,来自全国各高校的38名研究生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并同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据了解,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九届三次理事会议和第十届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完成理事换届,表决确立新一届理事211人、常务理事49人、秘书长1人、副理事长12人和理事长1人。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AI科学家主导虚拟实验室加速医学研究 蒲瓜基因组组装研究获进展
《自然》(20241205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潮汕环线高速京灶大桥主桥完成荷载试验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