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李淑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8/14 10:32:14
选择字号:
莫克兰俯冲带异常地壳结构及其地震构造意义获揭示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徐敏团队和特聘研究员林间团队与合作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研究揭示了北印度洋莫克兰俯冲带的地壳结构及其地震构造意义。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莫克兰俯冲带构造简图及OBS测线位置(红色线条,白点为OBS)。研究团队供图

  ?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于传海表示,北印度洋莫克兰俯冲带是全球超低角度俯冲、巨厚沉积覆盖、超宽增生楔的俯冲带端元代表,其巴基斯坦海域区段构造特征复杂、大震活动频繁,且毗邻“中巴经济走廊”终点站—瓜达尔港,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该地区海上探测数据有限,其巨厚沉积物的压实固结状态、俯冲板片形态和壳幔结构一直未得到清晰解答。鉴于其厚达数千米的沉积物输入和低角度俯冲特性,该区域被认为容易发生大型逆冲地震。

2018年,林间领导实施的中国-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联合考察航次,采集了包括海底地震仪(OBS)、重力测量、多道地震、多波束地形等一系列丰富数据。基于此次巴基斯坦近海进行的主动源OBS实验,研究团队获得了莫克兰俯冲板片的高分辨率地壳速度模型,并结合重力数据等进一步揭示了测线的密度和孔隙度结构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俯冲板片沉积层厚度可达8.5千米,在4至5千米深度处沉积物孔隙度梯度发生明显变化,这表明了压实和固结的关键深度。火成岩地壳厚度约6至12千米,俯冲倾角约为2°,小默里脊两侧地壳展现出不同的构造来源或经历了不同的构造演化过程,可能代表古洋-洋边界的残留,并伴随着低密度底侵作用。

此外,研究发现莫克兰俯冲带的非典型地壳结构可能与岩浆活动和俯冲板块水合作用有关。俯冲的沉积物已充分压实固结,而俯冲的上地壳具有高含水量,这些特征可能显著影响莫克兰俯冲带的地震破裂机制。

基于速度模型的莫克兰俯冲带结构、地震活动和含水量示意图。研究团队供图

  ?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徐敏表示,该项成果揭示了莫克兰俯冲带的沉积固结状态、板片地壳结构框架和地震发育特征,有助于更深入理解莫克兰区域的地质构造格局,并为进一步评估其地震海啸风险提供了重要参考。对于“一带一路”倡议、“中巴经济走廊”项目的海洋灾害预防和全球低角度俯冲带地震机理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epsl.2024.118896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年十大人物公布 AI科学家主导虚拟实验室加速医学研究
蒲瓜基因组组装研究获进展 《自然》(20241205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