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楠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7/23 21:46:35
选择字号:
遇见青藏高原所 解码“地球第三极”

 

屏气凝神,科学小记者们正在纷纷挑战,能否以不超过1%的误差,取出1毫升水样。

小记者们感慨着,原来在实验室里的一项基础操作都“这么刺激”。

小记者挑战成功。

7月18日,约20位来自北京市房山区窦店镇的中小学生组成的科学小记者团,来到科研“国家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简称青藏高原所),了解地球“冰箱”的重要性,理解青藏科考的收获和意义,了解一代代奋斗在青藏高原的科学家们的动人事迹。

这是由房山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2024年“科学小记者+探秘房山”活动的第五期,由青藏高原所和中国科学报社共同承办。

追本溯源的新闻课

首先,科学小记者团来到从事新闻宣传和科学传播工作的专业机构中国科学报社。

在培训课堂上,中国科学报社记者通过案例,来帮助小记者理解新闻稿件的分类、要素和结构,讲解了采访前的准备、采访中的技巧、采访后的必备工作,探讨了如何提出好问题,并以真实事件为例强调了真实性是新闻的底线。她还根据既往“探秘房山”活动反馈的稿件情况,分析了小记者们写作的特点。

在中国科学报社社史馆,小记者们通过了解我国创刊最早的科技类报纸《中国科学报》的发展史,对国家科技与中国科学院发展历程形成初步印象。

“无字天书”中的冰川史

地球也有自己的“冰箱”?这个“冰箱”和“全球碳循环”有怎样的联系?又将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带着无数疑问,小记者团走进青藏高原研究所——目前国内唯一专门从事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的国立研究机构,寻找答案。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具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在水源涵养、水文调节、固碳与气候调节、科学教育与文化服务等生态系统服务,具有广域甚至全球性意义。

位于青藏高原所2层的化石长廊,陈列着历次青藏科考获取的植物、动物和岩石化石标本,小记者们在这里寻找着百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遗迹。

小记者在化石长廊认真观察。


在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大家被冰芯样品和先进的科研设备围绕着,听正高级工程师高少鹏老师解读着冰川历史的“无字天书”。

在光学显微镜前,小记者们得以跨越时空,认识了一种5000万年前生活在青藏高原大海中的有孔虫。

右侧屏幕即为电子显微镜所见。本文供图:中国科学报社


在第二次青藏科考展厅,他们通过实物标本学习青藏高原的形成及高原动植物变迁、青藏高原的地貌特征及资源分布。

兼具科学与艺术的地质素描课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华南地区将是今天的撒哈拉沙漠。”青藏高原所副研究员王厚起带来了一场科普讲座《第三极科普讲堂》。

他帮助小记者梳理了青藏高原的来源,喜马拉雅山脉仍在不断生长的现状,并现场带领小记者根据科考现场照片绘制一张地质素描图。

通过素描来展现地质特征、传播地学知识,有着悠久历史。在野外地质工作中,素描一直是文字之外最重要的记录形式,地质素描在野外记录簿、地质教学、地质报告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种记录手法被一代代地学人传承下来,不仅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着作用,也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小记者们也通过描绘峡谷和冰川地质素描图,了解相应地质构成和识别冰川地貌,领略着一代代奋斗在青藏高原的科学家们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青藏科学精神。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