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楠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7/15 16:00:21
选择字号:
杨维才院士:拥抱AI时代,培养人才综合创新能力

 

结束致辞后,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维才一直在座位上,认真记录着演讲嘉宾的主旨报告,视频报告也听得认认真真,参会的整个上午没有离座休息过。


在日前举行的第26届中国科协年会系列专题论坛之一“多组学大数据与医学发展论坛”上,杨维才作为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主席出席并致辞,却称自己对论坛探讨的话题不够专业,就是来学习自己以前不了解的知识的。



杨维才致辞。图片来源:中国科协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时,谈及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在科研和教育中的应用,杨维才表现出既谨慎又乐观的态度。


科学高效的生物育种对于粮食安全及经济效益意义重大,然而由于生物育种涉及生物学、遗传学、气象学、土壤学等多学科交叉,专业人员在从事育种工作时,不得不跨越众多领域的文献、数据,甚至需要编写代码进行数据访问,工作效率受到极大限制。


杨维才以近日发布的全球首个种业大语言模型“丰登”(SeedLLM)为例解释,希望青年科研人员能够有效利用新技术,降低育种学习门槛,提升研究和实践效率。


他认为,大语言模型可以成为学生很好的学习和科研工具。“人工智能可以用极短的时间读完科学家几十年所学内容。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是阻挡不了的。”


“我是持很开放的态度。只要你的使用和创新是符合学术规范的。”杨维才强调,“在科研当中运用新技术,如何确保科研数据的真实性和学术规范的遵守,这些问题都要在讨论当中推进。”


关于人工智能时代的青年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杨维才认为,获取知识的能力对未来人才来说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更重要的是要有活跃的创新思维,以及整合技术和资源的能力。


他提到,像埃隆·马斯克这样的创新企业家,之所以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能够将不同的技术和理念整合在一起,创造出全新的产品或服务。


杨维才尤其建议新时代青年应当培养自己整合金融的能力。毕竟,史蒂夫·乔布斯、埃隆·马斯克们的创新模式,如果没有资金支持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由此,他更进一步表达了自己从20世纪末在新加坡工作时就开始思考的问题:因为“怕输”的文化传统,亚洲的教育普遍过早地给孩童拉起了“起跑线”,或者送上既定“轨道”拼命往前“跑”,导致一些学生还没读到大学就消耗完了创新的动力,甚至缺乏创新的能力。


“当下的教育理念,影响着未来20年社会的状态。”因此,他建议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注重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他们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并学会整合技术、资源去实现目标,为国家抢占科技制高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添砖加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