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萍 来源:清华大学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4/6/28 9:54:53
选择字号:
“95后”清华博士,投身西部,预聘教授!

 

今天是陈强的28岁生日

在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圆满完成博士学业的他

将立刻启程

赴西南大学任含弘研究员、预聘教授

读博期间

他运用多学科知识攻坚克难

创新提出微尺度光酶级联催化新方法

探索化工产业绿色转型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多篇SCI论文

新程将启

他希望助力化工人才培养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以探索未知、追寻真理、服务社会为使命

为祖国西南地区发展添砖加瓦!

图片

毕业生陈强

结缘清华,“激活”科研细胞

2015年

陈强考入天津大学“王牌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

却对前途感到迷茫

直到本科的后半程

命运向他发送了一个“激活码”

刚一接触实验课

陈强就被各项研究迷住

他与同学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

一举荣获全国大赛的特等奖第一名

凭借优异成绩获得了保研资格

陈强想在化工领域继续深造

与博导王玉军教授的相遇

始于清华的夏令营

“王老师非常儒雅随和

说话时很有逻辑,又很坚定”

图片

王玉军教授(左)和陈强

夏令营期间

和清华的老师们一起吃午饭、聊天

听到王老师的研究方向时

陈强的科研志趣瞬间被激活

更加明确了自己在学术科研方面的追求


经过考核

2019年,陈强如愿进入清华

跟随王玉军教授

在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

进行微化工技术相关研究

开启了“浴火重生”的博士生涯


学科交叉,“催化”强大反应

正如一片树叶发生光合作用时

通过阳光和酶的催化

将CO2转变为葡萄糖

自然界中的化学反应给陈强带来启发

在导师王玉军的指导下

陈强创新性提出

微尺度光酶级联催化新方法

也就是在微观尺度下

构建时空有序的级联系统

激发光反应与酶反应的更大潜能


“光和酶是两个好用又绿色的工具!”

陈强如数家珍

将光、酶催化剂分别固定化及成型

或顺序级联、或并行级联

嵌套在微结构装置中

原料流经装置后即被催化生成所需产品

现今很多研究集中在催化的分子层面

“我想再往前做一步!”

陈强认为让实验成果转化为产业应用

才是更有意义、更有趣的科研


图片

陈强作报告

流动催化合成的工艺

涉及机理、动力学、化工传递、反应器设计等

以及一系列跨学科的知识和技术


“研究如果是一条平线,将是一种遗憾

面对难题,必须像攀越高峰一样去解决。”

从工物馆到荷园食堂的路途中

导师王玉军开导着陈强

当时,陈强困在结构解析的难题中无从下手

他想知道酶被固定化之后的原子级结构


导师建议陈强去试试

生命学院的冷冻电镜技术

面对电镜,陈强是零基础的“小白”

在向生命学院的老师请教学习过后

他开始了长达一年的结构解析实验


一开始他用每个英文字母配四个数字

将实验样品标记为

A1、A2、A3、A4、B1、B2、B3、B4……

26个字母全部用完,也没解析出来

只能继续标记为AA1、AA2、AA3、AA4……

直到陈强已经准备启用AAA1时

在XX1……YY1……ZZ1……中

终于找到了两个效果较好的样品

他得以窥见生物大分子内在的精妙结构


从夏天解析到第二年的春天

陈强形容这一年的自己是“比较幸运的”

事实上,在样品筛选阶段

他不仅要面对上百次的实验失败

还历经了各类仪器更换

气温及湿度的影响等多重挑战

而结构解析只是他研究项目中的一个环节


凭借攻坚的决心和毅力

陈强不断跨出化学、化工圈

汲取材料学、催化、生化等各学科知识

在无数的文献阅读、研究实验中

打破固有模式、创新科研方法

甚至重塑自我认知、行事风格、人生价值

仿佛经历了一次“浴火重生”

终于成长为一名出色的科研工作者


读博的五年间,他作为第一作者

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IChE Journal等

化学工程领域主流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图片

酶自聚水凝胶形成过程,源自陈强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的论文“基于三唑类分子和金属离子的协同桥接实现高活性和稳定性的醇脱氢酶自聚水凝胶”

他所在的课题组团队

自主研发制药微反应智能系统

生产的抗生素原料药已经应用于药企

如今在导师指导下

陈强面向手性药物中间体

通过微反应技术精准控制光酶催化过程

为未来手性药物的绿色制造助力

“我希望能在微尺度下探索更好的级联方案

让光和酶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投身西部,“淬炼”育人生涯

从清华园出发

带着积累的学识与技术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传递智慧与能量

近年来

清华重点面向西部地区、高等院校

加大人才输送力度

截至2024年6月底

本届毕业生赴西部省份就业人数同比增长19%

博士毕业生去学术单位就业人数同比增长20%

其中

243位博士签约国内高等院校

以高水平人才赋能强国建设


从山城重庆而来

陈强深知西部地区的发展需求

面对各地高校和科研机构抛来的橄榄枝

他选择回家乡任教

“我将义无反顾投身教学科研事业

探索未知、追寻真理、服务社会”

图片

陈强参加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

对教学事业的热爱

始于读博期间的三年课程助教经历

从课前准备、考勤记录

到教学管理、为学生答疑

陈强共直接或间接服务过1200余位研究生

荣获“清华大学优秀助教奖”


诸多成绩皆为序章

崭新的教学科研生涯即将启幕

陈强坦言“有压力也有动力”

他计划为本科生上好一门有趣的课

希望引领他们进入实验室

培养科研志趣


对于自己未来的研究生们

他会因材施教、注重学科交叉

拓宽学生的科研视野

为将来的研究发展奠定基础

图片


“‘无体育,不清华’的精神助力了我的科研”

陈强习惯去紫荆操场跑步、打羽毛球

每次跑上几公里

或打一场酣畅淋漓的友谊赛

既能舒缓科研压力

又能从中感受坚持的力量


科研事业如同长跑比赛

需要热爱和耐力

作为年轻的微化工技术探索者

陈强充满好奇

对绿色化工的发展保持信心


未来已来

他将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技术领域开展科研攻关

推动实验研究走向工业应用

发展高端化学品的绿色化、智能化合成技术

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

立德树人,知行合一

在祖国需要的地方持续发光发热!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