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庆年,刘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5/21 8:55:26
选择字号:
400亿元如何“撬动”地方高校主体作用

 

近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下达2024年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预算的通知》。此次财政部将下达超过400亿元资金用于今年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该通知对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的数额条目、管理办法、重点领域和预算安排也作出了指导性、规范化部署,为地方高校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自2016年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印发《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管理办法》后,国家对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的投入力度正逐年加大,并形成了“常态化”专项资金转移支付的支持方式。这标志着“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系列举措的顶层设计正在形成。

这也表明,当下我国针对地方高校资源供给的顶层设计正不断走深、走实,政策通道有序打通,为地方高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方高校的改革发展构建了坚实的资金保障体系与长效激励机制。

新时空环境赋予多重价值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地方高校的发展关系着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步伐与成效,这是由我国地方高校所处位置以及新时空环境所决定的。

一方面,我国高校系统呈“金字塔”型分布,部委属与少量地方属“双一流”大学处于“塔尖”位置,大量地方高校则作为“金字塔”的塔基与主体部分,承担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蓄水池和催化剂作用,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环节中发挥着“托底”与“撑台”价值。

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地方高校的改革发展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地方高校的改革、发展,我国进行了一系列历史性决策部署,通过整合各方力量,集中有利要素,持续优化地方高校的生存环境与发展空间。同时,国内外竞争形势复杂多变,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日益凸显,地方高校的高质量发展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与更高要求。

国家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各地方的高质量发展,而地方的高质量发展则离不开地方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更好发挥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有效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推进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地方高校的四重特征

更好促进地方高校发挥主体作用的一个前提,是充分认识蕴藏于地方高校的主体作用中的独有多重特征。

其一,地方高校体量最大,决定了其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力更强。截至2023年6月,在全国3072所普通高校中,地方高校的数量占比超过了90%;同时,地方高校也担负着90%以上的大学生培养体量。作为高等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主要通道,地方高校承载了扩大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本规模的重任。

其二,地方高校类型更广,表明其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动力更多样。无论从学科门类的综合划分,还是从办学层次、专业布局看,地方高校都涵盖了国内高校的各类型(军事除外),还兼具专、本、硕、博各类人才培养层次的高校。作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复合体,地方高校承载了构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本结构的重任。

其三,地方高校覆盖更全,凸显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潜力更大。地方高校遍布全国各省份的大部分地级以上城市,是联结大学教育与地方发展的全局网络。同时,地方高校的选拔门槛相对较低、可及性更大,招生通道更宽广,是联结大学教育与个体成长的便捷通道,为各阶层人群,尤其是底层民众获得高等教育机会提供了更多可能。作为普通劳动力升级为知识、技术型劳动力的“转换器”,地方高校承载了提升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本质量的重任。

其四,地方高校服务更深,显示其提升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效力更直接。地方高校立足地方、隶属地方、扎根地方、服务地方,与地方政府紧密联系、与地方产业深度互嵌。地方高校一方面支撑了地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经济增长的发展诉求,另一方面也为地方社会公平、文化繁荣、文明进步作出了直接贡献。作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增长极”,地方高校具备集聚与优化区域知识、人才、技术、产业和资本等各类要素禀赋的重要功能。

多元路径选择发挥主体作用

发挥地方高校的主体作用需要面对多维分布的阻碍因素。尽管国家不断通过“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等资源供给型政策工具,推进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但现阶段我国地方高校依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地方高校“常态化”办学经费不足,束缚了学科专业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办学模式被迫陷入规模重于质量的境地;二是地方高校往往缺乏高精尖师资人才与团队,导致其教学与科研水平难以实现突破性进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产出竞争性不足;三是地方高校难以打造高水平的实验室、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导致产学研合作与基础研究转化效率处于低位;四是地方高校在获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时处于明显劣势,加剧了其发展劣势;五是地方高校在资金、人才、平台和项目等方面存在区域性、专业性供给失衡现象,造成其难以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体现应有的主体性价值。

要解决上述问题,地方高校必须依赖于多元向度的路径选择。

发挥地方高校主体作用的前提在于突出优势。要集中各类资源,做大做强优势学科,避免“撒胡椒面式”资源配置策略,同时推动面向地方高校强势学科的资源精准供给,形成一流学科拔尖专业,打造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

在人才方面,必须明确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类型的优势方向,增强其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部分地方“双一流”高校一流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整体实力,同时形成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优势模式,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服务面向,为各类大学生的择业、升学等发展目标提供有针对性的“课程+实践”的培养方案,提升地方人才培养模式的服务效能。

发挥地方高校主体作用的重点在于强化特色。要基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属性,推进地方产教融合深度发展,打造服务于地区重要支柱性行业的特色品牌大学;基于地区地方高校学科属性,形成具有地区学术与文化代表性色彩的特色专业大学;基于大多数地方院校的办学属性,建设面向区域技术应用市场的特色应用型大学,同时根植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属性,打造具有区域人才培养典型特征的特色育人大学。

发挥地方高校主体作用的核心在于补齐劣势。一方面要继续提升针对地方高校经费的支持力度和频率,创新诸如“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等系列举措的政策工具与组合机制,不断夯实国家对地方高校的专项经费扶持政策网络;另一方面则要推动地方政府出台有效的激励性举措,协同地方高校构建“外引+内培”的高水平人才“引留”机制,促进区域高水平科教人才高地建设。此外,还要依托于地方重要龙头产业,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科研创新平台,促进地方高校办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

发挥地方高校主体作用的关键在于化解弱势。在地区层面,中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在经费、项目、人才、平台等资源禀赋上与东部地区等存在较大差距,应继续通过省部共建、对口帮扶、跨域联结、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等专项举措,推动这些高校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形成较强的承载力与竞争力。

在办学类型层面,要不断提升地方高等本专科职业院校的地位,以及招生、办学权限,促进其与普通高等教育协调有序发展。

在人才培养层面,对地方高校的各专业、各层次学位点申报予以适当扶持,为地方高校实现研究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发展诉求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切实提高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能力与质量。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中国科学报》 (2024-05-21 第3版 大学观察)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