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学庚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5/14 15:13:12
选择字号:
防控残膜污染,要提高机械化程度

 

我国地膜覆盖种植面积近3亿亩,覆膜种植已成为保障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实现“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上”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新疆、甘肃、内蒙等省区粮棉生产已很难回到无膜时代。但多年来,我国因超薄膜泛用、重用轻管等,导致农用地膜残留污染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亟待加强治理。

国家高度重视农田残膜污染治理,2022年起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重点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提升地膜机械化回收和后处理综合利用水平。试验区域分布到全国9省区的多个试点县。

以新疆为例。新疆残膜污染治理重点是棉田,2018-2022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均在3800万亩左右,覆盖率90%以上,亩用地膜5.5-6千克,长期种植棉花的农田残膜污染严重。新疆棉花种植基本上实现了生产全程机械化,为当季残膜机械化全回收奠定了基础。

治理农田残膜污染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法律法规、补贴政策、地膜减量化应用、可降解地膜应用、加厚高强度地膜机械化回收、回收的残膜资源化利用等系列问题。在加厚高强度地膜机械化回收板块,核心在于开发先进适用的残膜回收机械。

实现农田残膜回收机械化是必然举措,人机结合或人工检拾是暂时措施。玉米、土豆、花生等作物机械化回收技术与装备要加大研究攻关力度,尽快获得突破。棉田残膜回收技术与装备在现有基础上加大改进提高力度,尤其加强关键零部件耐用度、使用可靠性上下功夫,要加强制造工艺研究和标准制定,夯实基础。耕层残膜回收技术与装备是明显短板,要加强攻关,实现在农田残膜治上不欠新帐,逐步还老帐的目标要求。

对于高收净率、低含杂率的残膜回收技术装备要求:一是收净率要高,在连续规模化作业中收净率要求达到90%;二是含杂率要偏低,为资源化利用创造基本条件;三是回收机械的使用可靠性要高,作业效率要上去;四是回收残膜的资源化利用要实现,关键节点是回收的残膜含杂率要偏低,资源化利用的基本条件要满足;五是回收的残膜量要上去,便于资源化利用的相关企业能规模化运作生产。

回收残膜再利用是为残膜找到出口,不占用土地长久堆放地膜,不造成二次污染。比如,残膜可加工成PE管、井圈、井盖、滴灌带等模塑制品;与木粉、秸秆等废植物纤维混合,再成型生产出板材或型材;通过化学手段可以回收炼制成油。

残膜资源化利用国家高度的关注,农业农村部给予的支持也不小,但后处理综合利用企业能长期运行的却不多,主要是回收的残膜量上不去,原料供应不上处理应用要求,生产接续性得不到保障,效益差也是必然的。

目前,机收残膜后处理综合利用还缺乏先进适用的技术与装备,甘肃、内蒙、新疆等地残膜后处理综合利用,均局限在水洗造粒,耗能大、效率低,原料多为人工检拾的地膜,新疆机械化回收的残膜含杂率相对高,要实现后处理综合利用需要人工扶助清理土杂,既增加了成本,经济效益也上不去。

 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机收残膜运回工厂初清理、留下大量的混合物拉圾,怎么处理又成为难题,还到谁家田里都难以接受。田间移动式初清理机是最佳选择,把机收残膜中大部分土杂通过初清理机在田间地头作业,杂质就近还田,不存在纠纷。

与此同时,农田残膜污染治理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发力。农田残膜回收每亩地需要拿出30元作业费,土地是国家的,要农民支付作业费是要法律法规和行政手段去约束的。我们做技术工作的唱不成主角,只能全力配合政府部门,在技术上出大力,才能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河子大学研究员,本报记者温才妃据耒耜论坛采访整理)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