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中国科学报社 发布时间:2024/5/14 7:30:38
选择字号:
科学家回信|邱成利:做好科普靠大家

 

编者按:2023年5月起,“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与中国科学报社联合发起“科学家回信”活动,邀请广大读者向自己心中向往尊敬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提问、留言。活动启动后,“学习强国”“科学网App”收到了读者的踊跃留言。我们精选了读者卢成睿的提问,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邱成利发出第五十五期回信。

以求索之问激发科学探讨,以互动回应碰撞科学新知,“学习强国”“科学网App”愿成为公众与科学的信使,欢迎你继续在评论区留言。

  ?

读者卢成睿:怎样能做好科普工作?

邱成利:卢成睿同志,你好!收到你的来信,非常高兴。从你来信中得知,你对如何做好科普工作十分关心。这是让我十分高兴的事。欧阳自远院士多次说过,科普靠大家。我理解一是靠大科学家,二是靠每一个人,所谓大家。

如今,科普成为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特别是2023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代表的回信,肯定“科学与中国”巡讲活动在推动科学普及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希望你们继续发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支持和参与科普事业,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作出新贡献。”

要做好科普工作,方式方法很多。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普工作,2002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国家制定了科普发展规划,启动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致力于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结合多年从事科普工作理论和实践探索,我认为做好科普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深入调研制定方案。科普工作涉及的群体和知识面很多、很广,千差万别,只有认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公众主要需求与差异,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科普供给。目前,开展科普工作的重点人群是: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以及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要着力开展这五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着力抓好科技资源科普化、智慧科普、科普基础设施提质、基层科普赋能、科学素质促进融合等五大科普基础工程,构建主体多元、手段多样、供给优质机制。摸清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策划、制定详尽的科普工作方案和路线图,邀请相关专家,准备相关科普器材,选择合适场地,提供定制的科普供给。

二是精准组织科普活动。科普活动是公众最愿意参加的一种科普工作形式,也是科普工作收效最好的方式。组织科普活动最好事前确定好活动主题,侧重某一个专题,如健康领域、运动健身、养花知识、科学膳食、节电技巧等,可以事先征集公众的意见、建议,选择公众最关心的问题或是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的科普,使参与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兴趣是最好的切入点,抓住公众兴趣组织活动,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正所谓知难行易,组织活动一定要有详细的分工,落实到细节,真正发挥科普活动应有的效果。当然,邀请知名专家参与科普活动,会使活动效果大大提升。这方面,欧阳自远院士、匡廷云院士、汪品先院士、刘嘉麒院士、王亚平航天员等为我们作出了表率。

三是突出互动体验内容。目前各种类型的科普活动很多,主要以科普知识讲座为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公众在网上、手机上、智能终端上比较容易获取这些知识。因此,组织科普活动,一定要突出亲身参与、互动体验内容,激发参与者的兴趣。为此要准备必要的科普仪器、设备、展品等,让公众亲身体验、使用,与专家、专业人员进行互动,这样就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例如,如何使用灭火器、如何使用防烟面罩、如何进行心肺复苏、如何使用AED体外除颤仪、如何使用天文望远镜观看灿烂星空、如何使用显微镜看微观世界和微生物等。也可以在周末将活动安排在科研机构举办,组织公众参观科研设施,了解科学仪器的运行原理与作用等。这些肯定会激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也凸显了科普活动的价值。每年5月,中国科学院举办“公众科学日”活动,10月举办中国科学院“科学节”活动,大部分科研院所向公众开放,那是公众走进科研院所,与科学家面对面接触的好机会,千万别错过。

四是阅读优秀科普作品。科普最常见的方式是阅读科普图书、期刊、报纸、观看科普电影与视频等。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出版的图书有30万种(含再版),中国大约出版10万种图书(含再版),科学电影、科普视频的数量更是浩如烟海,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是读哪些书,看哪些电影与视频?建议读名著,特别是经典的科普图书,如《物种起源》《时间简史》《人类简史》《万物运转的秘密》等,获大奖的科学电影与视频。科技部从2012年起,每年评选推荐50部(2019年改为100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科技部、中国科学院2015年起每年评选推荐100部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这些都是很好的科普资源。国家新闻出版署2023年首次推荐了20个优秀科普期刊、20个优秀科普期刊专栏,都可以推荐大家阅读。还有很多其他各类获奖的科普图书、科学电影和微视频,可以成为首选。为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也可以组织科学读书会、科学咖啡馆、科普沙龙等形式,组织公众交流读书感想,分享好书。当然要根据参与者的年龄和知识程度,分类选取不同的作品。

五是参观各类科普场馆。科普场馆是公众接受科普的最好场所,许多科学家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学生时代参观科技馆对他们从事科研事业的影响。英国理论物理学家斯蒂芬·威廉·霍金晚年时就提到,他学生时代,每到周末,父母就把他送到科技馆里,他因此爱上了科学,后来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全国目前建有1683个科普场馆,遍布全国各地,中国科协等还建有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常年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及边远地区巡回展览。国家有关部门、科协和地方政府建立了一大批科普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有非常丰富的优质科普资源,为公众参观提供了极大便利。而且,大部分科普场馆是免费对社会开放的。

六是举办专项科普竞赛。组织科普竞赛是吸引公众参与科普的好方式。一般的科普活动举办多了,公众参与的兴趣就会减弱。组织专题科普竞赛活动,会调动公众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巧妙地设计专题科普竞赛活动,会使科普活动充满魅力。例如,全国科普讲解比赛自2014年开始举办,已经成为风靡全国的科普竞赛活动,科普讲解成为了科普工作者必须掌握的科普能力。还有科普摄影比赛、科普微视频比赛,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小发明、小制品展示等。当然,你也可以策划设计一个新的科普竞赛形式。

七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随着人工智能的日新月异,生成式人工智能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人工智能开始成为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一部分。为此,我们应该抱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欢迎和拥抱它,利用它强大的功能增强我们的科普能力,许多人力成本高的科普工作,可以由生成式人工智能承担,兴许很多人工智能机器讲解员就会出现在科技馆、科技展厅里。许多科普作品、视频的制作可以由人工智能完成,包括主持节目等。

世界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科普工作不能停下脚步,要善于利用各类最新科技成果,提高科普工作的先进性、独特性、活动性,实现高质量发展,充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万事开头难,开头就不难。

祝好!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AI科学家主导虚拟实验室加速医学研究 蒲瓜基因组组装研究获进展
《自然》(20241205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潮汕环线高速京灶大桥主桥完成荷载试验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