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5/11 17:38:58
选择字号:
第二届动物基因编辑抗病育种研讨会在京召开

 

5月9~10日,“第二届(2024)动物基因编辑抗病育种专题研讨会”在北京首农香山会议中心召开。研讨会由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动物生物技术分会主办。

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动物生物技术分会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赵要风介绍,我国是世界上畜禽养殖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对优良动物品种需求巨大。但是非洲猪瘟、蓝耳病、禽流感等动物疫病给养殖业带来巨大风险。

他说,基因编辑技术可精准、高效地修饰动物基因,创制常规技术难以获得的优良性状,进而培育出抗病力高、生产性能优良的基因编辑动物新品种,为畜禽疫病防控和动物种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手段。

目前我国研制的基因编辑动物种类、发表论文数量均居全球第一,其中基因编辑动物种类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以上,在国际上发表基因编辑动物相关论文占全球同类论文的35%。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北京首农股份公司等机构还挖掘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基因编辑底盘工具。

我国还创制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巨大产业化前景的基因编辑动物,如抗蓝耳病基因编辑猪、低过敏原β-乳球蛋白基因敲除奶牛、高瘦肉率MSTN基因编辑肉牛和猪、抗结核病基因编辑牛等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基因编辑动物产品。

赵要风说,在畜禽基因编辑科学研究领域,如何将科学研究领先转化为产业经济的优势,需要政府、企业和研发单位等共同努力破解。

国际上,阿根廷、日本、美国、巴西、哥伦比亚、英国等国家纷纷对基因编辑动物采取简化监管政策,大大促进了这些国家基因编辑动物产业化进程。近4年来美国批准4种基因编辑动物产品上市,日本则连续批准了3种基因编辑鱼类上市。

目前,我国高油酸、高品质基因编辑大豆,高产基因编辑玉米,抗白粉病高产基因编辑小麦相继获得安全证书。2023年6月,农业农村部组织制定了《农业用基因编辑动物安全评价指南》,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研讨会上发布了《“动物基因编辑产业促进”倡议书》。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等专家学者共同发起倡议,呼吁国家加快推动基因编辑动物研究成果产业化、加快出台基因编辑动物安全评价相关的科学和安全原则,并就构建基因编辑动物自主创新生态,加大基因编辑动物产业投资力度,加强科普宣传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倡议。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