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院大学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4/4/28 17:58:58
选择字号:
中国科学院大学39门本科课程获评优秀课程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国科大课程关注

协同、探究、创新

一直在“不断成长”

近日

根据《中国科学院大学优秀课程评选办法》

经各学院(系)推荐

专家委员会严格评审

39门课程

获评2023年校级本科生优秀课程

跟国晓薇一起来看看!

应用数学研讨课

授课教师:胡旭东

本课程旨在培养探究精神,增强创新意识,激发研究兴趣,提高数学素养,掌握数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查找文献、阅读文献和表达与交流能力。通过教师课堂讲解、学生课下自学研读经典或重要文献与课堂报告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和理解离散数学与优化及相关应用数学领域的一些经典问题、著名定理、重要方法和重大猜想,以及它们产生的背景和应用领域。通过介绍著名数学家的研究生涯,激励学生热爱数学、不图名利、静心钻研、追求科学真理。

数学物理方法

授课教师:张文生

本课程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发展“问题-方法-理论-拓展”的教学思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较好掌握复变函数和数学物理方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为各专业将来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与此同时,该课程培养并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富有学业钻研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授课教师:骆顺龙

概率统计是在基础和应用方面都很重要的学科,近年来随着基础数学与概率思想方法的交叉融合,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概率统计的重要性日益增长,成为数学以及理工科学生的必备而又重要的知识。

本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对概率统计的直观理解和严格推理计算能力。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和体会概率统计的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若干重要应用,学生能用概率统计描述和处理常见的不确定性问题和场景,进一步获得阅读和研究概率统计方面文献和课题的能力,并激发其深入了解、学习和应用概率统计的兴趣和热情,为此后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概率统计基础。

微积分 II-B

授课教师:董昭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提升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面向非数学专业本科学生,主要讲授微积分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通过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微积分的理论框架,能熟练运用微积分知识解决各自专业领域的问题。教学实践表明,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达到了数学专业学生的微积分的知识水平。

热学

授课教师:成昭华

《热学》是研究与温度相关的热现象和热运动的一门科学,是为全校一年级本科生所有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热学》课程在高等教育领域具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不仅是物理专业的基础课,也为全校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提供支持和帮助,在化学、材料、生命、信息等学科都有重要应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理解热现象和热运动规律,掌握由大量粒子组成的体系热运动的统计方法;深入理解热力学三大定律,掌握气-液-固相变过程等,能够利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为物理、化学、材料、资环、信息、天文和生命等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量子力学

授课教师:郑伟谋

本课程始于2017-2018学年秋季学期,授课教师以MIT物理系的量子力学公共课件为主,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并适度结合当前相关领域最新科研进展扩展学生视野,不断更新教案,教学效果良好。课堂中教师坚持以板书为主,与学生及时互动,为学生提供思考时间。

电磁学

授课教师:王建雄

电磁学主要研究电磁场的基本属性,运动规律以及它与带电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电磁理论的基本规律,加深其对电磁场的物质性的理解,并使学生学会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方法,即对于物理问题,必须学会做合理的近似,简化问题,使得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强调物理学的基础是实验,对于物理学的实验结果要非常的重视。同时,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发现、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学会对于一个理论、一个结果的正确与否,不是看专家、权威怎么说,而是要从科学常识、基础理论、逻辑分析出发,去确认其正确与否。

原子物理学

授课教师:李海波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原子物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掌握原子层次和原子核的结构、运动规律和研究方法。课程利用典型的近代物理实验和理论发展史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学以致用,注重理论和实验的结合。从还原大师们的科学思维开始,学会如何在科研一线工作。注重历史上典型的实验,和理论的发展脉络,注重基本物理概念的建立,以科学家精神为牵引力来引导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教学目的为使学生了解如何由分析物理实验结果出发、建立物理模型,进而建立物理理论体系的过程,了解微观物理学对现代科学技术重大影响和各种应用,了解并适当涉及正在发展的学科前沿,扩大视野,引导学生勇于思考、乐于探索发现,培养其良好的科学素质。

群论

授课教师:吴佳俊

群论和群论方法是物理学对称性研究中的基本应用,对基本物理观和思维训练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知识层面要求掌握群及其线性表示的基本理论,掌握点群、三维转动群、置换群的基本性质;应用层面要学会用群论研究物理系统对称性质的方法,达到研究生群论I的要求。

热学

授课教师:何吉波

针对学校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的定位,本课程强调物理图像,目标是同学们学习本课程后能掌握热学基本知识,包括热力学定律、气体分子热运动等,理解固体、液体的性质和相变等,能用于学习和工作中。并采取课程论文的方式,扩充课本知识,同时锻炼同学们开展文献调研、撰写书面报告和口头报告的能力,能用于后续的学习科研中。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

授课教师:王延颋

结合学校培养科研后备人才的定位,考虑到本科生的高中物理基础普遍很好,在讲授《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时,更多地从科研角度出发、以较高的科学标准、较多的扩展知识组织授课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校的教学理念以及本科生的特点,参考了国内外的诸多教材,自行编写了中文讲义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修改和完善。学习完本课程后,本科生应该建立了良好的统计物理图像,熟练掌握了统计物理中的核心知识,初步具备了运用统计物理的知识和手段解决较为简单的物理研究中涉及到的多体问题,并对统计物理及相关研究中需要用到的计算模拟和数据分析方法做好了初步准备。

分析化学 I

授课教师:汪福意

《分析化学 I》为化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的第一部分,主要讲授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和化学分析三大部分内容,其中的化学分析包括四大滴定(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和沉淀滴定)和重量分析法、分光光度法等六个部分。主要内容是讲解定量分析化学知识,指导学生牢固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重要概念和经典定量分析方法与技术。 在课程教学中,课程团队始终立足于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办学定位和对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扎实地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经典分析方法;了解分析数据的法律法规特性,熟练运用化学分析采样及试样处理、化学定量分析、分析数据处理等原理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分析化学在化学、材料、生命科学及环境等领域的应用及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增强为建设科技强国做贡献的责任感,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注重分析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面对未来需求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

有机化学 I

授课教师:王从洋

当前,知识的获取、积累和更新方式都已发生巨大的改变。新时期的教学目的不再是培养传统的“知识输入型人才”,而是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领军人才”。本课程以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有机酸碱理论等有机化学理论为根基,以反应机理和规律的解读为主线,讲授各类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反应和相互转化,并通过对生命、材料等领域中有机化学相关知识的介绍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的理解和认识。在教学中将传统的黑板教学与当前主流的PPT展示相结合,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与“学生主动学习-专题讨论-创新想法”的研究型学习模式相融合,打造新型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课程目标是让学生系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制备方法、反应及应用等基本知识,理解有机反应的本源、机制和基本规律,掌握有机合成策略和简单合成路线设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有机化学基础知识体系。

高分子溶液(研讨课)

授课教师:江剑

本课程是为国科大化学学院本科三年级学生而开设的专业课程,与《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课程相辅相成,对加深学生对高分子溶液体系的理论理解有重要意义。授课教师始终坚持用黑板板书的形式授课,并根据每年同学们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预期学生们在修完该门课程后,对高分子溶液体系有较深刻的理论理解,课程并不强调记住公式本身,而是鼓励学生理解公式背后的物理含义,做到“实际联系理论”,达到“学而明理、学以致用”的目的。

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研讨课)

授课教师:于贵

本课程是为化学科学学院的大三学生开设的研讨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获得关于有机光电材料方面的基本知识和了解其最新研究进展,掌握有机光电材料的组成和分类、有机光电薄膜的制备方法和表征、有机光电器件中的基本物理过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对化学结构和薄膜中的聚集态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基本关系有实质性的理解;了解有机光电器件,如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有机发光二极管和有机光伏器件的制备方法和性能优化的策略,加深对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及其应用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基础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增强英文文献的阅读和综述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有机光电材料开发和器件应用方面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际知识。

基因组学

授课教师:章张

基因组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新兴前沿交叉学科,为生物学、医学、农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科学发现和学科发展提供重要基础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通过介绍学科发展历程、基本概念、核心领域和研究方法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转化应用等内容,本课程培养了学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结合我校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堂授课交流、学生口头报告、综述论文作业等多种互动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学科的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多学科交叉融合、团队协作攻关、科技驱动创新的思想意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交叉复合型创新人才。

生物化学

授课教师:王艳丽 刘平生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分子和生命化学反应的科学,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原理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化学本质的科学。本课程教学内容实时结合本学科领域最新研究动态和最新科技成果,突出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前沿性。任课教师同时结合自身扎实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术,重点将学科知识的发现、发展和历史沿革等理论知识在实际科研工作中的灵活应用,以及生物化学各研究领域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串联进来,进行授课讲解,展示生物化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化学知识,从分子水平上认识和解释生命现象的能力,同时开阔学生们的国际学术视野,使其成为具有全球科学视野和创新思维的新一代科学英才。

材料性能

授课教师:刘志强

《材料性能》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知识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又与固体物理、物理化学等学科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在加强前期基础课程知识的基础上,与后续专业课程紧密衔接,突出材料性质、材料应用,以满足培养宽口径材料科学人才的需要。本课程将重点阐述材料组分、材料结构、及材料性能,同时选取电子材料、碳基材料等学科前沿重要材料体系,介绍材料结构与材料性能的内在联系及基本调控规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材料科学的发展历史,充分掌握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深入理解材料结构与物理性能间的相互联系,能够从学科的基础层面上掌握、理解材料的基本物理属性,为后续材料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C语言)

授课教师:武成岗

本课程是国科大学生接触到的计算机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计算机后续课程的重要基础,授课团队在6年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套适合国科大学生的教学模式。

为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如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C编程语言的各种语法现象、程序的基本结构、结构化程序的设计思路,通过习题和实验课训练出编写中大规模程序的能力;学习Linux系统环境及其主要命令、GNU提供的程序开发工具链(包括编辑器、编译器、调试器等),独立进行程序的分析、设计和调试,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探索精神以及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高级语言的内部实现原理、通过授课知识建立起本课程与后续相关课程的关联关系,引导建立一个计算机体系的总体概念。

程序设计基础与实验(JAVA)

授课教师:齐洪钢

程序设计是一门计算机基础与设计思想相结合的综合课程,本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思想与编程实践能力,通过对比分析普通水平的程序与程序设计大师设计的程序(如快速排序算法)的差异,帮助学生体会其中的精妙。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对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用计算机程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工作意识,锤炼学生坚忍不拔的顽强品质,树立学生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初级的软硬件理论知识,熟悉计算机程序设计完整的开发流程,掌握重要的程序设计方法,精通JAVA语言的基本语法和语义规范,最终使学生具备将专业问题转化为计算机程序的基本能力。

软件测试与分析

授课教师:严俊

软件测试与分析是目前最常用的软件质量保障方法,这一领域的技术发展与软件开发方法的发展相同步。随着软件功能日益丰富,软件测试和分析的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本课程响应国科大“科教融合”号召,将前沿科研工作中的新概念、新方法和实用工具融入到课程建设工作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程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真实应用测试场景中常用的测试方法,了解基本的程序分析技术,并能够运用1至2种前沿的程序分析与测试自动化工具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课程选取趣味性强的哥德尔编码器、游戏寻路算法、房价计算器、流行的GitHub开源项目等程序作为测试对象,帮助学生理解运用课堂知识,体验真实的bug发现过程。从而引导学生理解这一领域解决真实问题的方法,为未来解决类似的问题提供思路,而不是局限于这一领域传统的知识点。经实践,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同学们的正面反馈。

电子信息科学引论及创新案例分析

授课教师:吴一戎

本课程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必修课,主要介绍电子学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人物及其发现的科学现象、建立的理论和发明的技术,梳理电子学发展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通过引导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建立起对本专业知识系统性的认识以及对本专业站在创新潮头前沿研究方向的把握,并通过创新案例的分析和讲解,使学生明确本专业知识将来的如何应用到国家科技创新和商业成功的方向。选课时学生需写一篇一页左右的自述,介绍自己的基本情况,表述本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今后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将怎样开展自己的工作。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授课教师:孙应飞

本课程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及其统计规律性的一门学科,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后续课程学习的必要基础,它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和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概率统计的基本概念,深刻理解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而使学生掌握处理随机现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概率统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专业课和从事科研工作时处理随机现象打下良好的基础。

经济地理学

授课教师:张文忠 张晓平

《经济地理学》是高等教育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必修课和核心课。本课程从微观和宏观空间视角,重点讲授经济活动区位选择及空间布局原理和运行规律,解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及组织原理,传授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体系和分析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强化和提升对经济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认知能力与分析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研究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课程理论基础坚实、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教学案例典型实用,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关注学术前沿动态。本课程结合科教融合理念,采取课堂讲授、互动式、参与式、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等特色和新型教学方式,对学生理论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训练,有助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学术视野开阔、创新思维活跃及家国情怀浓厚的专业人才,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效。

国土空间规划

授课教师:樊杰 周侃

本课程作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培养具备解决复杂区域与城乡规划问题能力的综合性研究型人才为主线,学习课程后将使学生形成对国土空间的科学理解,具备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思维,建立规划系统观、整体观和时空观;理解国土空间“双评价”原理,掌握三类基本空间配置原理与方法;集成大学前三年所学专业理论和方法,掌握总体布局和重大专题布局方法论,并能够运用于宏观尺度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总之,课程以空间过程和空间格局理论体系为科学支撑、以总体战略和综合布局为核心内容、以协调人与环境关系为基本原理的特色教学体系,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优异、家国情怀浓厚的新一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

人文地理学

授课教师:刘慧 杨宇

本课程是资源环境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自从该专业2017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开始就设立了《人文地理学》课程。作为本科二年级专业课程的第一门课,2018年秋季开始正式上课,截止目前已连续开设六年,对于学生认识专业特色,并爱上本专业、立志从事本专业研究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课程教学内容重视思想性、前沿性和时代性,根据学科前沿和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每个学年均有新的内容补充。

通过系统讲授、互动式教学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与学,具体达到四个目标:使学生较为系统全面地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基本内容和思维特点;使学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人文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主要特点;初步掌握运用人文地理学思维和方法分析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连续介质力学

授课教师:赵亚溥

连续介质力学被誉为工程科学的“大统一理论”,旨在融合固体与流体介质特性及其力学行为,主要研究可变形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和运动的统一框架和数学模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张量基础,连续介质力学的公理体系、守恒律、本构关系以及弹性、牛顿流体、流变体的力学行为等内容。本课程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针对理论艰深、推导量很大的特点,始终坚持脱稿板书,向听课同学们展现了国科大授课教师的学术自信。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并保证推导细节的掌握,老师经常性地请同学们到黑板上进行细节推导。本课程在国科大本科生中树立了“最硬本科生课程之一”的口碑。通过科教融合,介绍最新相关学术进展,打开同学们的视野和思路,并使同学们能够明晰相关概念,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密码学基础

授课教师:胡磊

本课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密码学科第一印象,使学生毕业多年后仍能对密码学的基本思维方法、算法构造有正确的初步印象。密码学内容较难,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较为顺利地初步理解密码原理,能动手应用密码算法。应在在概念、算法实例教学、实验课大作业中体现密码学的思维方式。针对与其他计算机课程有较大差异的特点,本课程应力求强调和体现出密码学的独特特点:安全性度量要求之严、计算复杂度之重要、“随机美”之关键、大数处理之“特异”。

大学写作

授课教师:王广超

本课程针对本科一年级学生,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学术写作技巧。首先,课程通过阅读经典著作和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文章,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和能力。接着,课程介绍了查阅和获取学术文献的一些重要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课程着重讨论了论说文的写作技巧,包括选题、文献综述、立论、论证,以及学术论文的结构布局等。另外课程还带领学生了解学术引注的规范,引导学生掌握科普文章的写作方法和技巧。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已能够深入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升了写作水平。

大学写作

授课教师:王聪

本课程主要面对本科一年级学生,通过介绍学术论文和论著的查阅和获取方法,及一些重要的文献数据库,进而,带领学生阅读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文章,进行批判性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论说文写作技巧,包括:如何选题、文献综述、立论、论证、学术论文的布局谋篇等。在此过程中,本课程还将介绍与写作有关的各种规范,同时引导学生熟悉科普文章的写作方法和技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充分地展开批判性思考,逐渐养成较好的书写能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授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

本课程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反映新时代伟大实践和伟大变革,反映学术界共识性研究成果。课程坚持遵循教育规律、突出教学导向,注重贴近青年学生认知特征和接受习惯,体现了学校德才兼备的育人要求。课程致力于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让当代大学生真正明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的理论、彻底的理论,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大学英语 Ⅳ

授课教师:郑群 杜垚 李婧雅 陈莫

该课程为国科大本科生量身定制,采用“产出驱动、输入能动”的创新理念制定了通用学术英语课程体系。课程设计采用项目驱动式学习模式,通过“背景—问题—办法—评估”(BPSE)四大模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树立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还掌握了学术写作规范,锻炼了思辨能力,成为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学术英语人才。本课程冲破了传统讲座式教学模式,将语言学习与理工科专业相融合,打造了新时期新文科建设要求下的学术英语课程体系。

从舞台到银幕:文学经典与流行文化

授课教师:安帅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旨在为学生提供新的视角,用以鉴赏英国和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能够找到文学经典与流行文化之间的关联,并且消除现实生活与严肃文学作品因为时空的隔膜。学生将踏上一场集趣味与深度于一体的文学之旅,培养与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对话的能力。通过对于经典文本的研读,学生将能成为更有经验的读者,对于西方社会和文化的感知将会更加敏锐。与此同时,其英语能力也将得到提高。此外,通过与文学大师笔下的科学家进行对话,学生将对现代科学的精神、科学共同体以及科学伦理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加强应对困难的勇气,为日后成为优秀的科学家或研究者做好准备。

大学英语 II

授课教师:李晰

本课程面向已经接触一学期学术英语听说,处于通用学术英语培养体系读写的起步阶段的本科一年级学生。本课程的学习和培养目标为:能够阅读且充分理解通用学术语篇;具备独立地根据课文话题查找相关资料的能力;能够充分针对图表内容比较对比完成100字以上图表描述;能够条理清楚、论证充分、语言翔实地完成200字以上的学术语篇写作。学生主要需要掌握扫读、略读等阅读技能以及下定义、总结等写作技能。本课程不仅注重工具性,即提升学术语言能力,更注重思想性和人文性。针对不同的社会议题,挖掘学生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把握不同话题的人文内涵,且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之后开展学术论文写作、进行学术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共演讲(下)

授课教师:侯大千

本课程是国科大外语系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外语公共选修课,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演讲能力为直接目标,从“听、说、写、思、视”等维度,对学生进行口语能力、写作能力、演讲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演讲鉴赏能力的综合训练。在此基础上,本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善思善辩、敢于创新的能力,关注社会、关心他人、胸怀天下的情怀,以及热爱祖国、服务国家的使命意识。

大学英语 II

授课教师:王月旻

《大学英语II》为面向全校大一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课,致力于满足学生进行学术交流的语言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知识广度、思想深度和学术素养的高水平科技人才。根据教育部2020年《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规定的发展目标,本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提高学术英语读写水平和思维能力。在知识方面,系统扩展学生对婚姻、家庭、群体、性别、媒体等话题以及对各类图表描述的了解;在能力方面,帮助学生用英语准确得体地表达自己观点和意见,能够用正确的语体撰写学术性文章,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记笔记并进行分析、归纳、整理等技能,同时充分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

体育 II(网球)

授课教师:黄淳甲

本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方法与体质健康标准、网球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及实际运用能力。教学以提问的方式引入主要内容,课堂气氛活跃,使大学生既学习网球技能并了解网球文化。培养学生合作、竞争、勇敢、遵守规则等优良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心理健康水平。

体育 II(网球)

授课教师:樊菁

本课程除教授技能属性外,还应发挥体育社交性,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在运动中交友,树立正确的竞技意识,充分体现健康育人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网球课程结合项目特性,对学生进行平均分组,并组内两两结合成为搭档。在发挥体育的社交属性方面,鼓励学生破冰交友,和队友建立默契,和小组成员形成集体意识,增强互动交流。通过一学期的技能学习,体能训练和网球比赛,学生掌握基本网球技术动作,双人对打形成简单回合,通过班内网球赛,了解学习基本网球竞赛规则。做到“懂规则,能比赛,会欣赏”。

体育 II(篮球)

授课教师:朱天宇

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对于不同体育能力的学生进行分组分批练习,并关注学生体能身体状态。同时,授课教师将竞技体育、专业队训练方法带入到课堂中,让学生提高对篮球的热爱、对体育的向往,真正做到自主锻炼。

教在国科大

立足岗位,甘为人梯

因材施教,奖掖后学

当好学生引路人

学在国科大

学海无涯,珍惜韶华

书山有路,奋发进取

争做有为青年

(原标题:39门本科课程,优秀!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