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盖伦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4/3/6 17:03:29
选择字号:
张祖涛代表:提高奖助学金 让学术型博士生安心科研

 

“我一直关注博士生这个群体。我认为应该要提高博士生待遇,能让他们静心读书、安心科研。”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委员、成都工业学院副校长张祖涛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今年提出了提高全日制学术型博士生奖助学金的建议。

全日制学术型博士作为国家科研队伍中的中坚力量,肩负大量基础科研任务,在中国科研事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国家科技发展的未来生力军。最新统计,我国在学博士生规模已达61.25万人。

当前,我国博士研究生的基本补贴,执行的是2017年的标准:中央高校博士生每生每年15000元,地方高校博士生每生每年不低于13000元。张祖涛注意到,一些高校已陆续出台提升博士生资助的措施。即使如此,据统计,大部分高校的全日制博士生的综合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属于同龄人中的低收入群体。

张祖涛调研发现,博士研究生的资助还存在一些挑战。一是财政支持缺乏力度。政府对博士研究生的每月基本补贴不足1500元,低于全国绝大多数省市的最低工资标准。二是资助方式缺乏灵活性。资助方式未能灵活适应不同学科和个人,资助项目功能存在重叠。三是资助渠道缺乏多元性。目前博士研究生资助主要依赖国家和学校投入。导师资助缺乏积极性,可供博士生申请的科研基金项目有限,企业参与度不足。

“基于此,我提出三条建议,来给博士研究生提供良好研究环境。”张祖涛说。

首先,是加大对博士研究生奖助学金的财政投入。建议提高全日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奖助学金的标准,确保其能够获得充足的经济支持。扩大保障性资助的范围,确保所有符合条件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都能得到必要的资助。“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也能激发其研究热情与创新潜能。”张祖涛表示。

“还应该建立多样化的博士研究生奖助学金机制。”张祖涛说,可以通过设立不同类型的奖助学金。有针对性地进行支持,也要重视特殊困难群体的需求。此外,在规划资助项目时,应避免功能重叠。还要加强对保障性资助的管控和监督,确保资助资金真正用于满足博士研究生的生活及学业需求,提高资助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同时,还要拓宽博士研究生的奖助学金资助渠道,积极主动推动多元资助体系的建立。一方面,政府可以推动企业或各级机关事业单位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博士生提供科技研发项目或专业实践机会,并按劳付酬。另一方面,政府可协助学校建立跨界机制。张祖涛具体解释,在助教方面,建立“劳务派遣”机制,派遣博士生至周边有需求的本专科院校从事课程辅导工作,在获得一定奖助学劳酬的同时提高自己教学与科研能力。在助管方面,激励博士生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和实验室的日常管理。通过政府、企业和高校的共同努力,建立多渠道资助体系,尊重人才,爱惜人才,激励人才,给博士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张祖涛也注意到,其他代表委员今年同样提出了增加研究生奖助学金的建议。“很多人都关注博士生群体。这笔资金也是对未来国家战略科技人才和潜在科学家的投资,是值得的。”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