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经过一年的考察和调研,‘东数西算’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尚存一些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不利于‘东数西算’工程的高质量发展。”3月4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云泉告诉《中国科学报》,他今年的提案正是聚焦于此。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内蒙古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两年来,“东数西算”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促进了东西部的协同联动,缓解了东部能源紧张的问题,也给西部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然而,在考察和调研中他发现,“东数西算”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三类值得注意的现象。
一是“东数西算”国家枢纽节点的遴选缺乏准入和退出机制,缺乏完善的考核评估机制。张云泉谈到,部分国家枢纽节点的布局缺乏深入系统的论证、公开透明可操作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和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估办法,相关部门无法及时跟踪和评估枢纽节点的发展状况,并对国家枢纽节点的数量和布局进行动态调整。
其次,他注意到,部分国家枢纽节点存在数据中心集群规划范围与市场自然形成的数据中心集聚区域重合度较低的问题。
“这种现象在长三角和粤港澳较为普遍。”张云泉以长三角枢纽为例说道,目前两个国家规划的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位于上海西面,而上海西北部的嘉定、太仓、常熟等地,已经有不少新建或正在运营的数据中心,但因未纳入“东数西算”数据中心集群起步区内,客观上形成了“枢纽规划区内数据中心活跃度不如规划区外”的局面。
第三,张云泉表示,国家枢纽节点的原有规划主要是服务于传统大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缺乏对新一代大模型训练需要的高功率密度、高端智算中心的支持,或将严重影响大模型训练和推理服务产业的落地和快速发展。
为确保“东数西算”工程的高质量发展,他建议,要建立起“东数西算”工程的动态调整机制,发扬“东数西算”精神内核而不拘泥于具体的规划,建立起完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具体而言,他提出要定期对东数西算国家枢纽节点的项目数量、投资数额,运行状况、产业发展趋势、算力服务品质、资源利用率,行业应用需求等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枢纽节点的数量和布局进行动态调整。通过评估,可以将非“东数西算”布局内但具备一定超前发展优势的地区纳入“东数西算”的枢纽节点版图中;而对于发展滞后、运营能力不足的国家枢纽节点,可以适时进行清退。
同时,他建议要健全问责和扶持体系,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能源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变化,适时调整枢纽节点的规划范围、节点数量和布局,积极引导和鼓励新型高端智算中心在国家杻纽节点的规划布局和建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有力支撑大模型训练和推理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护航算力经济更健康有序地高质量发展。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