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柳,傅永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2/26 11:44:03
选择字号:
认识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1994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Ⅰ类生物致癌因子,2017年再次被列为Ⅰ类致癌原,由此引起了大众前所未有的焦虑,往往“谈菌色变”,惶惶不可终日。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的发现要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1979年4月,澳大利亚珀斯皇家医院病理学家沃伦在一份胃黏膜活体标本中,意外地发现一条奇怪的蓝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发现有无数细菌紧粘着胃黏膜上皮。由于这种细菌总是出现在慢性胃炎标本中,沃伦意识到,这种细菌可能和慢性胃炎有密切关系。1981年,消化科医生马歇尔也加入了研究,发现这种细菌在胃粘膜标本的检出率竟高达87.1%;内镜检查100例肠胃病患者,发现所有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内都有这种细菌。经过一系列论证实验,马歇尔和沃伦在1984年提出了幽门螺杆菌与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学,成为消化病学领域的里程牌,两位科学家也因此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几乎100%有慢性胃炎;95%的十二指肠溃疡和半数以上的胃溃疡是幽门螺杆菌引起的;一部分胃癌、功能性胃肠病、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它的威力还在于它至少有4种武器可以对人体造成伤害:尿素酶、空泡毒素、细胞毒素和菌体本身均造成胃黏膜上皮强烈炎症;而这个菌体本身能引起免疫反应造成胃粘膜甚至全身的损伤。根据现有报道的62个国家的资料显示,全球有超44亿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非洲感染率最高,约70.1%人口感染,大洋洲最低,感染人口约24.4%。

既然感染率这么高,那是不是人人都要检查呢?答案是不一定。一般来说出现以下情况,推荐幽门螺杆菌筛查,如:有口臭、反复出现上腹部疼痛、早饱、恶心呕吐、腹胀、反酸、烧心、嗳气以及咽喉部异物感等;或者患者已明确有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胃MALT淋巴瘤、早期胃肿瘤内镜下切除或胃次全切术后,另外胃癌家族史的患者也在推荐检查之列。

很多人会问,幽门螺杆菌是不是只能通过胃镜查?是不是只有胃镜才查得准?很多人害怕做胃镜而不敢就诊。其实,幽门螺杆菌检测有多种方法,目前最常用的是碳13和碳14呼气试验,就是大家常说的“吹气试验”,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空腹服用一粒胶囊(碳13/碳14的对比剂),在服用前和服用后半小时各吹一口气做前后比对就能检测。其他的检测方法还有:抽血检测抗体、粪便检测抗原,胃镜取活检组织和实验室分析等多种方法。医生会根据患者症状及具体情况决定采用何种检测方法,大家不必因为害怕而拒绝就诊。

原则上来说,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均有治疗必要,而实际临床中,医生并不会对每一位阳性患者根除治疗的。主要原因在于:根除的适应证在不同地区的适用性是不一样的,取决于很多因素,如:感染和疾病的流行程度、资源、竞争需求和患者个体因素等,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后才能给出治疗方案。目前根据2021年世界胃肠病学组织诊疗指南,常规推荐根除治疗的人群如下: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胃黏膜萎缩和或肠化;胃癌切除术后、胃癌患者的一级亲属、患者有意愿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也包括其他一些高风险人群,如:需要长期接受阿司匹林治疗且有上消化道出血和穿孔病史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的胃食管反流患者、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而大众关心的儿童(<12岁)及老年人的根除治疗必须由专科医生进行评估。

关于幽门螺杆菌治疗,目前全球很多地方仍将质子泵抑制剂(PPI)、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的三联疗法作为最常用的一线治疗,但随着抗生素的耐药性增高,根除治疗方案也在不断调整,包括药物联合应用选择以及根除的疗程等。总体治疗分为初次感染治疗和难治性感染的治疗,具体怎么治还是要到正规医院由专科医生根据患者感染和前期根除治疗的方案进行决策。

根除治疗时医生希望患者做到以下几点:开始治疗前,和医生充分沟通,如实提供自己的病史及服药情况,以便医生给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治疗遵医嘱,10~14天,药物有餐前餐后服用之分,需严格遵守;服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轻微不适反应如腹痛、皮肤瘙痒、头痛,大便次数增多或颜色变深等,请及时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调整或停药;根除疗程未满,症状已明显好转,不要自行停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过敏等,应马上停药并就诊;整个根除治疗期间禁烟禁酒;遵照医嘱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复查。

人是幽门螺杆菌的唯一传染源,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口-口、胃-口、粪-口,胃-胃等传播方式扩大感染人群。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公筷公勺、提倡分餐制,注意手卫生和餐具煮沸消毒,尽可能减少幽门螺杆菌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幽门螺杆菌杀不掉会得癌吗?这是大家最关心的。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确实几乎100%都会发生胃炎,但仅有15~20%的人会出现慢性萎缩性胃炎持续状态并发生不典型增生,最终约有1%左右进展至胃癌,所以大可不必“谈菌色变”。要注意的是,如果存在我们常说的“报警症状”或胃癌高危人群则要加以重视并按医嘱随访复查。绝大多数患者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就诊随访,都有良好预后。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变暖加速喜马拉雅高山树线向高海拔扩张 “双星合璧”制造人工日食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