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施祺团队同合作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在地质时期(ENSO)事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近日相继发表于《全球和行星变化》(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
研究区示意图以及滨珊瑚骨骼样品的X光片。研究团队供图
?
具有2—8年周期的ENSO事件是对全球生态系统、水资源以及农业和海洋渔业生产等最具影响的年际气候事件,中等及以上强度的ENSO事件(<-1℃或>1℃;以下称为强ENSO事件或ENSO事件)对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影响尤为明显。然而,受限于较短的器测记录,当前研究对该类强ENSO事件及其与气候环境关系的理解依然有限。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博士生陶士臣表示,生长于热带海洋中的大型滨珊瑚,因具有可开展高精度U-Th测年、取样分辨率高(周—年)、生长时间长(100—300年)以及对气候环境变化响应敏感等特点,成为研究高分辨率气候环境变化的理想材料。
据介绍,施祺团队联合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广西大学等单位,开展了南海珊瑚记录的不同地质时期强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事件研究。研究团队通过分析我国南海黄岩岛和西沙群岛的滨珊瑚骨骼氧同位素和生长率等记录,定量重建了不同时期ENSO事件。
研究结果显示,在冰期(约282千年前)、相对温暖时期(1376至1500年)、小冰期(1520至1676年)以及现代暖期(1937至2015年),均存在强ENSO事件。特别是在相对温暖时期,这类事件似乎更为活跃。此外,研究还发现在1376至1450年间,存在类似于1997年的超强厄尔尼诺事件。
随着全球持续变暖,未来强ENSO事件的活动趋势值得关注。另外也发现,在季节性到百年际时间尺度上,影响珊瑚氧同位素变化的主导因素有所不同。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gloplacha.2024.104622
https://doi.org/10.1016/j.gloplacha.2024.104455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