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高养春团队联合广州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科研人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利用环境DNA技术评估了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外来水生物种入侵风险。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海洋科学前沿》。
基于环境DNA技术调查到的水生入侵脊椎动物。研究团队供图
?
随着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加剧,生物入侵现象越来越普遍,不仅威胁城市公园、农田等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也蔓延至自然保护区等人类活动较少的区域。外来物种通过猎食、竞争资源、传播疾病等方式对本土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引起生态灾害和经济损失。尽管自然保护区具有阻碍外来物种入侵和保护濒危/受胁物种的功能,但隐匿于水下的水生脊椎动物在自然保护区的入侵风险尚未得到充分评估。
论文第一作者、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魏玉峰表示,该研究选取了广东省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环境DNA技术对水生脊椎动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评估了外来物种的入侵风险。研究共鉴定出104种水生脊椎动物,其中9种被列为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包括齐氏罗非鱼、伽利略罗非鱼、尼罗罗非鱼等;同时鉴定出虎纹蛙、方氏鲴及多鳞白甲鱼等16种濒危/受胁物种。
研究显示,5种(占比55.56%)外来入侵物种分布于至少6个(占比75.00%)自然保护区,且在所有自然保护区均检测到齐氏罗非鱼和伽利略罗非鱼,表明这些入侵物种在广东省的自然保护区具有较为广泛的分布。此外,基于序列相对丰度的物种排序显示这些入侵物种均位于所有水生脊椎动物前63.46%,其中3种外来入侵生物位列前十,表明外来入侵物种具有较高的丰度。较广的地理分布及较高的物种丰度表明广东省的这些自然保护区具有一定的外来物种入侵风险,亟需采取有效措施防控这些外来入侵物种。
论文通讯作者高养春表示,该研究为广东省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水生脊椎动物的防控和濒危/受胁物种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3389/fmars.2024.1462123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