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届中国科技伦理高峰论坛举办 |
专家热议:跨越学科边界 丰富科技伦理治理路径 |
|
11月22日~23日,第二届中国科技伦理高峰论坛在复旦大学举办。本届高峰论坛以“跨越边界的科技伦理”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哲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医学、生物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学者,旨在为科技伦理的研究与实践提供跨学科的全新视角与方法,助力拓展科技伦理研究的深度与宽度,为具体伦理问题提供更丰富的解决路径。
第二届中国科技伦理高峰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
开幕式上,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表示,作为国内首批设立应用伦理专业的高校,复旦大学始终将推动科技伦理的研究和学科建设作为重要职责,立足中国科协—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打造科技伦理研究的一流平台、推进前沿研究,努力培养理实兼具的高水平人才。同时,复旦正与中国科协积极推动筹建中国科技伦理学会,进一步推进中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的发展完善。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王进展希望本次论坛和即将成立的中国科技伦理学会,能够坚持交叉融合,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实践导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秉持开放包容,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构筑良好外部环境。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在发言中提出,构建科技伦理的大厦需要汇聚科学家、伦理学家、政策制定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力量。面对新时代的科技挑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将持续助力科技伦理治理的研究工作,为科技伦理的建设与发展注入更多智慧和动力。
中国计算机学会秘书长唐卫清则强调,在科技挑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跨越学科边界的科技伦理研究显得愈发重要。中国计算机学会将持续探索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规范,不断推进计算机领域伦理规范的实施。
主旨报告环节由复旦大学教授王国豫主持,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梅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高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伦理学会会长孙春晨三位学者就数字技术伦理、人工智能时代的生物伦理与科技伦理治理的多学科协同研究等核心议题发表报告。
梅宏从数字技术与数字化的定义出发,结合现实案例探讨了社交软件、自动驾驶汽车技术、人工智能大模型、网络平台算法中存在的数据滥用、归责困难、隐私泄露等问题,呼吁冷静对待当前的人工智能浪潮,为数字技术研究设立禁区。
高福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生命医学领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流行病”概念凸显了真假信息的混杂传播所产生的复杂伦理问题,而人工智能则可能加剧虚假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对此,科普工作就像社会的疫苗,是预防信息流行病的必要手段。
孙春晨认为,对于科技伦理治理而言,多学科协同研究能够促进学科间的交流合作,整合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从而能够针对具体科技伦理问题提出切实的解决方案,推动科技伦理治理的创新与发展。他特别指出,应用伦理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立,正是培养多学科人才的重要一步。
圆桌论坛环节,六位领域专家围绕“跨越边界的科技伦理何以可能”话题,从学科建设、理论架构、知识结构、研究方法和学术共同体的建设等多个视角展开了热烈讨论。
论坛还设置了七个专题论坛,分别聚焦科技伦理基础理论、人工智能伦理、数字技术伦理、生物技术伦理、负责任创新与科技治理等领域中的前沿议题。
面对日益复杂的科技问题,单一学科的视角已无法充分应对。据悉,正由中国科协与复旦大学推动筹建的中国科技伦理学会将推动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科技伦理学科体系,深化跨学科合作,推动科技伦理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科技创新与伦理的协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论坛由中国科技伦理学会(筹)联合中国伦理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等13家国家一级学会共同主办,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和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承办。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