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吴奕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11/20 22:42:46
选择字号:
零碾压!机艺融合助力再生稻亩产近千公斤

 

“株距12厘米,总亩产969.34公斤;株距14厘米,总亩产894.12公斤。”近日,随着测产专家的数据播报,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墩上街道河口村的田头发出了阵阵欢呼声,现场观摩的高校院所专家、种田大户激动地鼓起了掌来。农机农艺融合模式下,再生稻亩产量实现了新高,稻谷飘香,丰收在望。

宽窄行插秧。江苏大学供图

  ?

再生稻联合收获机直行无碾压收获。江苏大学供图

  ?

在河口村占地6亩的试验田上,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院教授李耀明团队试点了大半年时间。“3月育秧,4月26日宽窄行插秧,8月16号头季收获,11月初再生季收获……”团队成员对每个时间节点都记得清清楚楚。

“一种两收、产量高、成本低,再生稻是节本增效的水稻种植方式。”李耀明关注再生稻问题,已经八年多时间。他介绍,目前,我国再生稻种植面积约2000万亩,全国适宜种植面积达5000万亩,特别是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再生稻,再生稻已经成为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有效途径之一。

头季收割时碾压率高,一直是制约再生稻推广的“卡脖子”问题。尽管团队已研发出履带全喂入式再生稻联合收获机,将头季收获的碾压率从40%左右降低到25%左右,李耀明认为还不够,“有碾压就意味着有损失。特别是被碾压的地方成熟不一致,整米率低,严重影响了再生稻的产量和品质”。

从高碾压到低碾压再到零碾压,李耀明提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农机农艺融合,宽窄行种植收获。他集结江苏大学、扬州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池州市农业科学院等组成了多学科交叉团队,选用泰两优1332品种,精量播种、宽窄行机插、科学田间管理、直行无碾压收获……在河口村开展了“再生稻提高单产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项目试点。

“宽行水稻光照充足、通风好,穗头长得大,最多分蘖出了22穗/穴。”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戴其根表示,边际效应使得宽行植株的穴有效穗、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有了很大提高,保证了头季水稻产量。

与此同时,再生稻联合收获机也进行了自动对行等多处改造升级,实现了头季水稻的直行无碾压收获,显著提升了再生季水稻的产量,同时保证了再生季水稻的成熟一致性,提高了出米率和整米粒。

测产结果表明,宽窄行机械化种植模式下,株距12厘米的再生稻头季及再生季总亩产比常规种植方式提高了12.1%,株距14厘米的提高了3.3%,产量提升显著。

“农机农艺融合模式下,再生稻单产的突破将极大地提升再生稻的经济价值,为未来再生稻的大范围推广注入一针强心剂!”李耀明认为,项目的实施对实现再生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提高再生稻单产、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宽窄行的农机农艺融合再生稻种植全程机械化方案,李耀明团队计划2025年在安徽省、江西省、江苏省、重庆市等地推广至1万亩,2026年推广至10万亩以上。对此,李耀明充满信心,他表示将根据再生稻品种、种植地气候环境、全程机械化农机结构优化,不断调整种植方案,在提高再生稻的产量和品质的同时,确保再生稻种植的生态和绿色。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网给您拜年了! 詹姆斯—韦伯望远镜捕捉到蓝色恒星群
石油开采可能引发了英国100多起地震 赠书|用数学思维理解世界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