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4/11/17 16:17:09
选择字号:
黄瑞纶:中国农药科学的创始人

 

黄瑞纶(1903.2─1975.1),字子荣,河北省任丘县人,农业化学家、农用药剂学家、化学教育家,中国农药科学的创始人,开创中国植物性杀虫药剂化学研究的奠基人。

黄瑞纶

黄瑞纶1928年毕业于金陵大学理学院化学系,荣获“斐陶斐”金钥匙奖。1933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理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并被选为美国西格玛赛荣誉学会会员,获金钥匙奖。1946年被聘为国立北京大学农学院教授兼农业化学系主任。1949年后,担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1956年被评定为一级教授)兼土壤农业化学系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倡导应将农用药剂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并于1952年在北京农业大学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农药学专业,为国家培养了数百名农药学高级人才。

爱国奉献  正气凛然

1933年8月,日寇已侵占我国东北,年方30岁的黄瑞纶,怀着满腔爱国热忱,学成回国。1947年春夏之交,上海、南京的学生喊出了“抢救教育危机”的口号,响起了“向炮口要饭”的反饥饿的呼声。与全国学生一样,北京的学生也受到饥饿的威胁。1947年5月16日,北京大学院系联合会开会,主张“反对使我们饥饿的内战”,并组成“北大反饥饿反内战行动委员会”;17日,提出“反饥饿反内战”的口号;决定自19日起罢课,并举行反内战大游行。农学院同学和其他院校同学一起向市民散发传单,号召各界罢工、罢市、罢课、罢教。这一行动得到广大师生的拥护。反动分子威胁教师去上课,遭到老师们的严辞拒绝。当反动分子威逼黄瑞纶教授去上课时,黄瑞纶教授愤慨地说:“我是中国人,我的心同广大同学在一起,我不能去上课”,表现了一个爱国、进步、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的凛然正气和革命气节。

1952年,黄瑞纶(右三)与教师韩熹莱、毛崇伦及53届部分学生游长城时合影

多次解决农药、植物保护重大难题

1953年,黄瑞纶(左五)与53届部分学生在北京罗道庄北京农业大学主楼前合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农药合成工业是个空白,有机合成农药基本依靠进口。针对这一状况,黄瑞纶明确指出:“我国地广人稠,杀虫剂的用量是难以估计的,应立足于国内的自然资源,不能完全依赖刚刚开始的有机合成农药。”在他的主持下,研制了防治棉蚜的杀虫剂—鸡蛋棉油乳剂(即用1个鸡蛋、2两棉籽油、30斤水制成),这种杀虫剂便于制造,农民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加以配制,对当时河北、山东等棉区的生产起了积极作用。

柞蚕是中国的特产,用柞蚕做成的丝绸又是中国传统的重要外贸商品。辽宁省是全国柞蚕的主要产地,由于柞蚕寄生蝇的危害,辽宁省柞蚕产量于60年代初期的损失达到65%,灾情严重地区损失高达100%,并蔓延至整个东北地区,严重影响了外贸出口。在黄瑞纶领导的化学防治小组的努力下,仅两年时间,就研制出有效药剂灭蚕蝇一号,采用喷叶添食方法杀死寄蝇。60年代中期,北京农业大学师生在辽宁省蚕业研究所大力配合下,又研制成功灭蚕蝇三号,很快在蚕农中广泛推广,被誉为“神药”,直至今日灭蚕蝇三号仍然是柞蚕业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之一。利用选择性杀虫剂防治益虫体内寄生的害虫,从前国内外均无报道。此后,该方法在桑蚕业也得到推广。1981年5月,防治柞蚕饰腹寄蝇的有效药剂—“灭蚕蝇一号”和“灭蚕蝇三号”荣获“文化大革命”后首批中国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为国家培养农药专门人才

1952年经农业部和教育部批准,在北京农业大学开设了中国第一个农药专业。我国第一个农药学专业的建立,离不开黄瑞纶先生的倡议和奔走。黄瑞纶先生的学生张文吉教授在回忆恩师时谈到:“黄先生在学界是泰斗级人物,不但在北京农业大学,在全国都是有名的。农药学学科本身就是一个交叉学科,涉及面特别广,没有很深厚的、广泛的知识底蕴,是很难驾驭这样一个学科的。黄先生的业务水平过硬,提出的很多科研项目都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前瞻性非常好,综合性也很高。他的工作能力也特别强,能组织当时学界各方面的领军人物,让他们参与到农药学学科的建设里来。”

他亲临教学第一线,认真备课。他编写出中国农药科学领域第一部有影响的专著—《杀虫药剂学》。在黄瑞纶领导下,农药专业的教师开设了生物试验法、农药分析、农药合成及植物化学保护等专业课。在教学中,黄瑞纶重视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基础课,认为学生必须扎实地学好基础课,才能适应各种工作的需要,才能有“后劲”。他还重视实践教学,经常亲自带学生到农村或工厂去实习,尤其注意学生基本操作的训练,常常到实验室亲自作示范,因而学生大都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黄瑞纶的学生、钱传范教授说,他治学非常严谨、勤奋,对年轻一代非常关心,我们怀念他。

20世纪70年代,俞大绂(右二)、黄瑞纶(右三)、裘维蕃(右一)会见日本植物病理学家

心系农业驱虫患

立地顶天开新篇

勤耕讲坛育英杰

敬仰先贤志永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备受科技巨头青睐 下一代地热来了 变暖加速喜马拉雅高山树线向高海拔扩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