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何培养具有“AI胜任力”的教师?上师大校长这样说 |
|
10月16日,在建校70周年之际,上海师范大学举行了中外大学校长学术交流会,主题为“AI时代的教师教育:挑战与创新”。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在主旨发言中指出,培养具有“AI胜任力”的教师,应当是教师教育改革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其中的关键,是培养方案的改革。在AI时代,如何让师范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引领AI时代的教育教学新样态?袁雯认为,应从4个方面进行入手。
袁雯。图片由上海师范大学提供
首先是要建立高品质的AI通识课程。面对不同专业、不同技术水准的师范生,通识课程的建设应当遵循“工具驱动、跨界学习”的原则,让所有的师范生能够低门槛地快速上手尝试使用这些工具,在实际操作中,体验AI对于人类生活与工作形态的冲击。一旦师范生感受到了工具在提升工作效率、开展教学设计方面的优势,他们便能将AI融入他们当前的学习过程,进而自然而然地运用到未来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其次是建立高阶的AI赋能学科课程。师范生不仅要理解学科知识,而且还要理解学科知识背后的原理,从而才能做到“会教”,会将学科知识以可接受的方式教给儿童。高阶的学科探究,本质上是基于已有的学术共识,开展面向“不确定性”的探索。案例中是我校化学师范生通过引导学生根据一个研究现象,推测背后可能的几种原因。这种开放式的学术探讨,较好地指向了真实的高阶学术问题探讨过程。
第三是建立需求导向的教师教育AI课程。建议将AI赋能的教师教育课程分为4类:践行师德课程,采用智能化大平台,对师范生的师德项目化任务进行智能跟踪和评测;学会育人课程,则注重基于AI的家校沟通、心理健康监测和良好习惯养成的指导和评价;学会教学课程,注重对智能评测、学习预警、个性化教学方案、数据驱动的教学进行训练;学会发展课程,则主要基于教研需求,注重教师的课堂行为分析、自我诊断、教研资源推送等内容。
第四是建立场景导向的师范生智能实训平台。智能化的、学生中心的微格教学平台,是帮助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形成教育改革韧性,坚定对基础教育“既适应又引领”定位的重要支架。上海师范大学和合作伙伴结合大语言模型、计算机视觉、数字人、人机交互等技术,致力于打造模型驱动的沉浸式人机交互新模式,共同研发MetaClass系统。师范生能够在无风险的虚拟环境中尝试创新的教学方式,探索最适合自己的教育理念,从而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教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