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为什么我们谈化学“色”变?|厦门大学南强特聘教授徐海超导读《相同与不同》 |
|
直播时间:2024年1月13日(周六)20:00
直播平台:
科学网APP
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4989373815849004
(科学网微博直播间链接)
科学网微博
科学网视频号
科学网B站
【直播简介】
享受美食时,我们力图新鲜且便利,但又忧虑食品安全,忌惮“科技与狠活”;
服用药物时,我们既期待疼痛的缓解,却也担心副作用;
施用化肥时,虽然增进了农业产量,却不承想破坏了生态循环……
化学的确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化学就如同一把双刃剑,能行善,也能行恶。人类对化学物质的感情是矛盾的,看到了它们的利,也看到了它们的害。为什么我们既喜欢却又害怕化学物质?
在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诗人洛德·霍夫曼(Roald Hofimann)看来:这不是荒唐,而是人的本性决定的。
人类对化学的矛盾心理只是弥漫在化学世界众多的二元性之一。霍夫曼在《相同与不同》一书中通过化学、文学、艺术、哲学的多重视角,考察了化学的创造性和极性:好与坏、相同与不同、同一与欺诈、吸引与排斥、合与分、得与失、静与动、共享与独霸、危险与安全等,这些都是化学分子世界所折射出的精神哲学。
霍夫曼认为:“化学的意义来自它包含着的固有矛盾。”“化学正是有了利与害、利或害这样的极性,才成为一门有用的科学。”
2024年1月13日(周六)20:00,厦门大学南强特聘教授徐海超,西湖大学理学院教授王鸿飞,科普作家、清华大学化学博士孙亚飞,一起导读《相同与不同》,审视化学和人类生活的关系,直面当今化学中的一些主要伦理争议,思考化学的本质和价值。
【嘉宾简介】
徐海超
现任厦门大学南强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化学顶级期刊Angew. Chem. Int. Ed.国际顾问和美国电化学会有机与生物电化学分会执行委员等职务。
长期从事有机电合成研究,在Nat. Catal.、Nat. Commun.、Acc. Chem. Res.、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等期刊发表通讯作者论文70余篇。获得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日本化学会The 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 Award、德国Thieme Chemistry Journals Award等,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资助。
王鸿飞
1968年5月生于重庆永川,现任西湖大学理学院化学与物理教授,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012)。2004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
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1996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博士学位。1999-2009年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化学所分子反应动力学实验室主任和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0-2004);2009-2017年任美国能源部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Chief Scientist;2017年初入职复旦大学化学系,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2021年5月正式加入西湖大学任理学院教授。
主要致力于发展非线性光谱与动力学定量分析和精确测量的相关的理论和实验方法,从事表面与界面和凝聚相相关的物理化学,材料化学、环境与生命科学问题的研究等。科普写作方面有中国科学网《民间科学家的个人知识》博客。
孙亚飞
中国科学院自然史所特聘研究助理,清华大学化学博士,科普作家,从事新能源领域及化学史研究。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