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是第39个教师节。当天,2023年“上海市教育功臣”揭晓,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城乡历史环境再生研究中心主任常青榜上有名。
“实至名归!”师生们这样表达共同的心声。
?
常青。同济大学供图
专业开拓,着力培养建成遗产保护与历史环境再生专门人才
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有一个名为“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的本科专业,为国内和亚洲首例,迄今已走过20年发展历程。该专业由常青于2003年领衔创办,迄今已累计培养逾500名毕业生,这些建筑类的特型人才,成为我国建成遗产保护和历史环境再生领域的中坚力量。获得了“国家特色专业”、国家和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等系列荣誉。
“我国作为建成遗产资源极其丰富的文明古国,非常有必要弥补该领域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不足,以适应城乡建设中日益增长的对此类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这一创举得益于常青对学科前沿的前瞻性洞察和身为一名师者的使命担当,也是常青始终心系人才培养、持续探索人才培养新路的生动写照。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罗小未先生引导下,常青在国内首开“建筑人类学”课程,提出了以人类学视角研究建筑学问题的新范式,多年来影响着国内相关研究的进程。他领衔改革和主讲中国建筑部分的课程——“建筑理论与历史”,对学生理论素质培养起到了关键促进作用,先后获评上海市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多年来深受校内外学子喜爱,持续保持高热度。
常青领衔建设了“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的九门核心课程和建筑院校中首个历史建筑保护技术实验中心;整合建筑、规划和风景园林的学科资源,促成了建成遗产保护和历史环境再生领域的本—硕—博培养体系;结合上海市学科建设的“高峰计划”,领衔组成了国际化的跨学科保护与再生教学研究团队。他还将自己主持的国际获金奖项目的奖金数十万元捐赠出来用于设立“风土保护奖学金”。
?
常青与学生合影。同济大学供图
“早在二十年前历史建筑保护还不是显学时,常老师就前瞻性地指出了其对当代建筑和城市演进的重要意义,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同时提出了观点与方法。”常青指导的在职博士生、华建集团上海院副总建筑师、城市更新院院长邹勋说,“这给予了我专业上的底气,目前我也专注于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争取有所建树。”
“同济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的创建是有前瞻性的创新,针对我国本土保护问题作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实验性探索。”2013年从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获历史建筑保护博士学位,如今已回到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刘畅说,“我愿意在导师常院士的指导下,发挥专业所学,建构适用于国内遗产的批判性保护范式,为我国建成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谢谢常老师的教导和指引,让我明白了热爱的力量,也让我更加意识到了肩上的责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21级研究生杨尚璇至今依然难忘那一幕:在一次他作调研汇报时,常老师对着照片中一座精美古雅的门楼凝视良久,当得知是明代遗构时,“常老师的眼中闪现出了一丝惊喜的光亮,如孩童般纯粹”。
从教32年来,常青长期坚守在教学一线,至今仍在给本科生授课。在他悉心指导下,10篇博士学位论文获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16篇博士学位论文作为专著出版。他先后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获“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领域创新,率先提出风土谱系范式和适应性再生途径
晋语方言区建筑、江淮官话区建筑、客家方言区建筑、粤语方言区建筑……以民系方言为风土区划的重要依据,将风土建筑由北至南大致分为不同地域谱系,探索各地域营造谱系的传承与再生途径。不久前,常青院士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地域营造谱系的传承方式及其在当代风土建筑进化中的再生途径》通过验收并获优评。这一开拓性的研究工作旨在为所在历史环境的保护与再生提供参照系和样本指南。
“虽然我们强调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性,但是也应该看到历史建筑所在的城乡历史环境最核心的问题是‘再生’。”常青说,如何实现保护前提下的“再生”?应当为它们找到活化和进化途径。他率先提出了介于“维持历史建筑旧貌”与“毁旧建新”之间的第三条道路——保持城乡地方历史特征和多样性活力的“适应性再生”途径,建构了符合国际学术标准及中国文化语境的历史环境再生基础理论。
乡村建成遗产成为焦点。他于2018年至2019年带领团队承担完成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项目,“乡遗出路何处觅:我国乡建中风土建筑谱系保护、传承与再生问题及对策”,获优评并报送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参考。
国土空间遗产视域扩展。2022年8月,同济大学牵头建设的国土空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再生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获批自然资源部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常青担任这一中心总负责人。这个工程技术中心致力于建成遗产的三个部分:景观遗产、聚落遗产和建筑遗产作为国土空间遗产的整体进行系统研究和实践,进一步提升该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成果转化效力和交流平台功能。
常青还于2016年领衔创办了中国建成遗产领域第一本全英文期刊Built Heritage、第一本中文期刊《建筑遗产》,着力推动中国建成遗产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对外传播。
?
常青。同济大学供图
实践引领,保护与再生成果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
在海口热门打卡点骑楼老街上,来往人流络绎不绝。老街两旁的建筑,既古朴厚重,又充满时尚感,百年骑楼焕发出了新活力,活化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这一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更新、华丽蜕变,凝结着常青院士及其团队历时13年的辛勤付出和专业手笔。
从新世纪初的上海外滩源立项规划与概念设计,到外滩九号轮船招商总局大楼修复工程设计,再到2010年以来的湖南汨罗屈原博物馆设计和海口骑楼老街保护与再生设计,常青主持设计的项目大多与建成遗产和历史环境密不可分。
在倾情育人、潜心科研的同时,常青院士带领团队成员积极投身保护与再生的工程设计实践,将“新旧共生,和而不同”的学术思想贯穿其中,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获得一系列重要荣誉。2005年,他主持设计的杭州来氏聚落再生规划设计项目,因提出了“延续地志、保持地脉、保留地标、新旧共生”的设计理念和方法,获瑞士首届赫尔希姆可持续建筑国际大奖赛亚太区金奖;2010年,主持设计的台州北新椒街(海门老街)保护与再生工程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荣誉奖;2015年,主持设计的上海援藏最大投资单项-日喀则桑珠孜宗堡修复再生工程,为民族地区历史地标的废墟保存和整体活化创造了样板,获得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一等奖和亚洲建筑界最高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他的获奖项目还包括中国建筑学会、教育部和上海市建筑学会的多个一等奖和建筑创作优秀奖。2022年,清华大学《世界建筑》学刊第10期以《历史环境再生之道》为题,刊出了常青专辑,包括了他主持设计的19个保护与再生设计项目。
常青深入全国各地考察风土建筑,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地震发生后,他赶赴灾区,关切地察看古建筑有无受损。这份对历史建筑保护事业的使命感、对学术精神的坚守也时时感染、激励着学生。
?
2009年,常青(左二)获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士。同济大学供图
常青在城乡历史环境保护与再生方面的工作获得了国际认可。2009年,他当选为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士。美国著名建筑大师罗伯特·文丘里评价“他的建筑和规划成就,涵盖了传授学术、保护遗产、认同风土文化以及高雅文化的价值”。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原建筑系系主任斯坦福·安德森亦评价道:“我很高兴地看到常青教授通过‘提升建筑教育、训练和设计的水准,在科学和艺术的双重层面推动了规划和建筑的进展’”。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