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璀璨,中国航天步履不停。24日是第八个中国航天日,今年的主题是“格物致知 叩问苍穹”。北斗导航、中国空间站、探月工程、火星探测……这些年,中国航天正迈着坚实的步伐一步步走向深空。
最近几天,在我国最北的黑龙江省,一个“地面空间站”刚刚建成并投入试运行。为什么叫它“地面空间站”?它长什么样?又和真正的太空实验室有何不同?一起去实地探访。
总台记者 冯志远: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又被称为地面空间站,这片园区一共有50个足球场的大小。为什么把这片园区称之为“地面空间站”呢?是因为科研人员可以在这片园区内模拟出低温、真空、电磁辐射在内的9大空间综合环境。
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是航天技术和空间科学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平台,由包括空间综合环境模拟系统、加速器系统、空间等离子体环境模拟系统在内的8大系统构成。在空间综合环境实验楼中,坐落着多个大型金属实验舱,别看这些大家伙又大又重,但是各个身怀绝技,可以模拟太阳系内多种典型环境因素。
与地面环境相比,空间环境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粒子辐射。因此,“地面空间站”的核心系统之一,就是在实验舱不远处的粒子加速器系统。在这里,实验粒子不断加速奔跑,模拟出试验所需要的空间粒子辐射环境。
实际上,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就是要在地球上建设一个与真实宇宙空间环境相似的“地面空间站”,相当于把空间站“搬”到地球上。如果要简单地形容一下这个特别的空间站,规模大、环境因素齐全、参数范围广、功能强,这几个词必不可少,而“齐全”正是地面空间站最独特的地方,它是一个超级空间环境模拟实验室,能创造零磁、弱磁、微重力、高低温、原子氧、真空等9大类地球上没有的空间或星球表面环境。
地面上的“空间站”如何助力叩问苍穹?
日前,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已经全面建成并进入设备调试和试运行阶段。那么,地面上的“空间站”未来将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起到哪些作用呢?
如何更好保障航天员在舱外工作时的生命安全、如何提升航天器的使用寿命,这些问题都需要大量的实验进行佐证。专家表示,地面空间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很多需要抵达太空才能进行的实验,在地面就可以完成,届时科学家们开展空间实验将不再“难于登天”。
哈工大空间环境与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李立毅表示,建设成可以模拟不同空间环境因素的“地面空间站”,能够为我们系统、深入开展空间极端环境模拟与物质演化行为的研究提供便利。
随着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的建成,我国将构建起空间在轨实验、地面模拟实验、计算机数值模拟“三位一体”的天地一体化的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研究体系,为航天发展和空间探索提供保障。
进校园进展馆 航天日活动亮点纷呈
在这个航天日,各地中小学生纷纷走进科技馆和发射场,参观体验,学习航天知识。部分航天员也走进校园,科普航天知识,讲述航天故事。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我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为少年儿童讲述中国载人航天的辉煌成就,分享飞天梦想与成长的故事。
而在合肥市第六中学菱湖校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航天员王亚平,则走到孩子们中间,讲航天知识,回答孩子们关心的问题。
在黑龙江抚远市,航天员刘伯明向公众分享了自己两次飞天太空的感受,介绍了航天员平时训练和执行任务的故事,并对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进行了一一解答。
航天员 刘伯明:希望未来我们青少年朋友,热爱祖国航天,投身祖国的航天事业,加入我们队伍中来。
在海南文昌航天科普中心,文昌市龙楼中心小学的学生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航天课。在火箭残骸的实物展区,学生们对每一个部件都充满好奇,通过近距离的观察触摸,更加直观了解火箭的构造、发射的过程和原理,还通过等比例缩小的火箭模型区分认识不同型号的火箭。学生们还在体验环节将科学知识学以致用,亲手制作发射水火箭。
文昌市龙楼中心小学学生 李昕妤:这边能看到这些有关火箭的模型,也能让我们更深入地去观察理解这些知识,觉得航天知识非常的有趣。
此外,中国科协等单位还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举行了“与科学对话”大型开放式公开课。活动中,长征五号火箭总设计师李东等科技工作者,为现场超过500名大中小学生献上内容丰富的科普“盛宴”。
(原标题:把空间站“搬”到地球上 能做什么?如何助力叩问苍穹?)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