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双虎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4/8 9:47:09
选择字号:
给原创插上翱翔的翅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计划试点显成效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披露原创探索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原创项目)试点三年(2020~2022年)资助成效。

自然科学基金委为突出支持原创思想,在原有支持原创项目的基础上,专门设立了原创探索计划。三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科学基金)累计资助329项原创项目,直接费用7.07亿元。经过三年探索与完善,初步建立了原创性基础研究项目的非常规资助机制,破除了青年科研人员和“小人物”提出的原创思想得不到重视的障碍,充分激发青年科研人员的原创活力。

为此,《中国科学报》采访了自然科学基金委原创项目相关管理人员,解读该项目资助模式、遴选甄别办法、管理机制和下一步的资助导向。

《中国科学报》:设立原创项目的初衷是什么?

科学基金:原创性基础研究关乎整个科学体系源头创新能力的提升。自然科学基金委高度重视原创性基础研究资助工作。2018年起,提出基于四类科学问题属性的新时期科学基金资助导向,将“鼓励探索、突出原创”放在首位。2019年专门设立原创探索计划这一新的资助渠道,2020年启动原创项目资助工作。原创探索计划定位于资助科研人员提出原创学术思想、开展探索性与风险性强的原创性基础研究工作,旨在培育或产出从无到有的引领性原创成果,为推动我国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提供源头供给。

《中国科学报》:三年来,原创探索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科学基金:经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自然科学基金委在改进原创性基础研究资助方面取得较好成效。2020~2022年度,在常规支持原创项目的基础上,共资助原创项目329项,直接费用7.07亿元,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命、地球、工程与材料、信息、管理、医学等科学领域。

其中,加强顶层设计,资助指南引导类171项;鼓励自由探索,资助专家推荐类142项;持续支持后续有望获得突破性原创成果的原创项目,延续资助16项。

多位原创项目负责人认为,原创学术思想很可能因为“违反常识”“风险性高”“研究方案荒诞”等原因难以通过常规评审获得资助。在资助“从0到1”的原创思想方面,不少原创项目已成为自然科学基金委其他类型项目的有益补充。三年来,获资助原创项目已初步取得原创成果并公开发表,其中8篇发表在《自然》《科学》《细胞》等期刊。

《中国科学报》:原创项目在资助模式上有什么特点?

科学基金:原创项目经费专款专用,且无立项指标限制。当年建议资助的项目超出资助计划的,超出部分可以与科学基金其他项目经费打通使用;仍然不足的,可安排列入下一年度资助计划。当年资助计划未完成的,剩余经费可以滚动至下一年度。三年来,自然科学基金委每年为原创项目稳定安排资助计划3亿元,结合上年度的结转经费,充分保障了原创探索计划的顺利实施。

为适应原创性基础研究所具有的探索性与风险性强、启动时往往难以明确研究路径的实际情况,原创项目采用灵活的资助期限和资助强度,允许申请人结合研究工作实际,灵活选择资助期限和提出资金需求,并设有延续资助机制。2020~2022年度,原创项目年均资助强度为82.19万元/项/年,是科学基金资助强度较高的项目类型,并有16项资助期满的原创项目获得了延续资助。

《中国科学报》:这种非常规资助项目在评审机制、遴选和管理模式上有何创新?

科学基金:针对原创性基础研究本身所具有的高风险性、颠覆性、非共识性等特征,自然科学基金委建立了特殊管理机制。

一是创新申请模式。引入预申请模式,并将原创项目分为专家推荐类和指南引导类两个类型,将“自下而上”的自由申请与“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相结合;同时,对原创项目申请(专家推荐类)不设时间节点,申请人可以随时提出申请。

二是突出原创评价。以资助原创思想和鼓励探索为工作遵循,以所提学术思想的原创性、科学性和潜在影响力为评价重点,弱化对相关研究基础、前期成果、可行性等的要求。给予申请人与评审专家充分辩论或讨论的机会,为项目的甄别和遴选提供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

三是采用非常规评审机制。引入双盲评审、评审意见反馈和答复等与现有机制不同的评审方式,并注重发挥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主任的专业研判能力。

四是强化责任意识。按照“负责任、讲信誉、计贡献”的原则,在项目推荐、预申请审查、正式申请评审等环节明确不同主体的职责,使推荐人、自然科学基金委各层级管理人员和评审专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在原创项目申请、评审、结题评估等各环节工作中注意对原创学术思想或成果的保护。

五是简化项目评估。尊重科学规律,宽容失败,鼓励科研人员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挑战高风险性研究,创造有利于原始创新的条件和环境,充分释放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目前,自然科学基金委已初步形成一套完整的、有利于支持原创思想的创新管理机制。专家推荐制和预申请的引入,有效保障了原创项目遴选的组织有序、规模适当和稳妥试点,避免了高质量原创思想被淹没在海量的申请中。双盲通讯评审结合申请书的特殊设计,关闭了申请人与评审专家“书面见面”的渠道,避免了项目评审时“先看人,再看单位,后看申请书”的现象,引导评审专家重点关注原创学术思想本身。评审意见反馈和答复、评审会议充分质询和讨论的环节设置,降低了同行评议趋于保守的风险。由于原创性强,按照常规遴选机制难以获得资助的项目申请,通过原创项目的遴选机制脱颖而出的案例不断出现。

2022年资助的“学件的关键技术研究”原创项目曾在2021年以其他项目类型提出申请,由于其原创性强、风险性高,多数评审专家虽然认可其原创性和科学性,但对其可行性持怀疑态度,因而该项目当年未获资助。在原创项目评审中,研究思想的原创性和预期成果的引领性为首要评价标准,评审要点中弱化对可行性的要求。最终,该项目获得会议评审专家的全票通过。

此外,2021年资助的“有机微晶光腔中光自旋霍尔效应的研究”原创项目曾4次以其他项目类型申请,但在常规评审机制下难以进入会议评审。原创项目评审中,相关科学部充分发挥项目主任的专业研判能力,可以推荐多数通讯评审专家不同意资助的项目进入会议评审。该项目因而有机会进入会议评审,并获得多数会议评审专家认可,最终获得资助。

《中国科学报》:下一步,原创项目将如何更好激发青年科研人员的原创活力。

科学基金:青年科研人员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青年阶段是科学研究的“黄金时期”。然而,青年科研人员和“小人物”由于年龄小、资历浅、头衔少等原因,所提出的原创学术思想,特别是违背现有“常识”、挑战现有学术权威的思想,很少引起足够重视,这已成为制约原创项目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从三年的实践来看,在破除上述障碍、激发青年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方面,原创探索计划已初步展现其机制优势。

2020~2022年度,原创项目负责人35岁以下年龄段的占比为14.06%;36~40岁年龄段的占比为24.60%,占比最高;41~45岁年龄段的占比为21.73%,占比次之;年龄最小的项目负责人获得资助时年仅27周岁。此外,2020~2022年度原创项目负责人副高级以下职称的占比为14.70%。由此可见,青年科研人员和“小人物”的原创思想在原创项目的资助工作中得到了更多认可,而这也是原创项目采用非常规评审机制、创新遴选管理模式的应有结果。

在原创探索计划试点实施过程中,自然科学基金委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加强顶层设计和鼓励自由探索并重,本着严格把关、宁缺毋滥的试点原则,遴选资助高质量原创项目。三年来,原创项目创新不问出身、支持原创思想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创新管理机制的优势已初步显现。

下一步,自然科学基金委将更加突出原创导向、守正创新,在做好常规类型项目资助的同时,不断加强原创探索计划成果成效宣传和实施力度,进一步引导广大科研人员对“原创”内涵的理解以提升科学问题凝练能力,吸引更多优秀科研人员投身原创性基础研究工作,为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夯实根基。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