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3/14 22:05:11
选择字号:
考研“高考化”要防止“唯分数”抬头

 

研究生考试日前公布了国家线,部分专业的国家线“节节攀升”。而就在不久前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梅兵在发言中提到,“警惕考研的‘高考化’趋势”。

近年来,考研队伍不断壮大。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达到了474万人,相比2022年的457万人、2021年的377万人,又有了大幅度提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景象,不再只是高考、公务员考试才有,研究生考试也加入其中。甚至很多高校,已成为了“考研大本营”。

考研“高考化”趋势背后的唯学历用人、唯分数选拔,尤其是唯分数选拔的抬头,更需要当下高教界警惕。高考选拔突出公平,但作为拔尖创新人才的生力军,研究生选拔强调的是公平与质量兼备。然而,复试仅30分钟左右的简单考察,大多数导师实难定论学生是否适合科研攻关、产业服务。而未能按初试排名录取,又给了考生质疑考研不公平的底气。去年3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研究生招生中,就出现“初试331分逆袭390分,被质疑不公”的事件。那么,最后,考研录取的权重究竟该看中什么?

相对于会考试的学生而言,真正对科研有热忱的学生仅占少数。考研“高考化”势必会加大选拔人才的难度,甚至影响人才培养的全链条。屈从于分数选拔进来的学生,固然是做题好手,但却未必是科研攻关、产业服务的好苗子。如果3年研究生时光不勤加努力或确实资质不佳,即便导师有心“拔苗助长”,研究生毕业时依然无法满足就业市场的真实需求。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面对学生、家长对考研回报的高期待,把考研当作就业缓冲剂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破解考研“高考化”,在入口、培养、出口有多个发力点,需要“多管齐下”。当前,较为亟需的是,在入口环节,制定合理的复试权重,复试采取更精细化的考察,尽可能增加考察一名考生的次数、时长,不再简单考察知识点,而是侧重学术素养的考察,如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在培养环节上,高校将研究生分流机制落到实处,让不适合从事科研的学生尽早分流,如进一步畅通学硕转专硕的渠道;允许特别优秀的硕士,采取非常规的培养方式,甚至硕士毕业生破格授予博士学位等。

同时,一流本科是一流高校的底色。按照产业需求提升本科生培养质量,让他们即便以本科身份毕业,也能在就业市场上有竞争力、获得相对不错的薪水,也是破解考研“高考化”的又一种思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