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婧 来源:中新网 发布时间:2023/3/8 22:12:13
选择字号:
拔尖创新人才如何造就?

 

中新网上海3月8日电 (记者 许婧)“试点建设科技高中,探索大学与高中教育相衔接的新型人才贯通培养模式,超常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近日受访时说,人才的创新能力不仅取决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更要从娃娃抓起,从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入手,循序渐进、系统推进,为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当前,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全球格局正在重塑。在很多创新领域,拔尖人才可谓核心要素,但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急用现招,创新意识、创新文化更需要久久为功。“拔尖创新人才如何培养”也成为2023年全国两会的热议话题之一。

如何帮助拔尖人才成长,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安心科研、多出成果?方守恩建议,在教育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区域,探索大学、地方政府和基础教育系统三方共同设立科技高中或特色班,选拔对基础学科有志趣、有天赋、有潜力的高中生学习相关专业与学科,甚至先修部分大学课程,培养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探索学习能力、科技实践能力、创意革新能力,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建议强化STEM(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的英文首字母缩写)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全国人大代表、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说,高校不仅要丰富学科专业内涵、强化数理基础训练、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还要提升人才培养内涵,以兴趣驱动助学生成才,以理想情怀促终身发展。

顾祥林受访时坦言,中国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有待提高,突出表现在人才总量有限,尤其是高端人才、顶尖人才极度缺乏。方守恩也注意到,中国各学段的学校教育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尚未形成生态链。

在顾祥林看来,无论是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还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三大重要战略的关键要素是“人才”,而教育的首要功能是培养人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将目光投向“博士研究生”这一群体。他建议,要实施专门的拔尖创新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不唯学校”“不唯排名”,不把学生在学期间的成绩排名作为唯一标准。

汪小帆指出,近些年,中国在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专门针对博士研究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他建议在加快全面提升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上,设立“拔尖创新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致力于造就引领未来的顶尖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要创新机制育人才。鼓励建立高水平导师组联合指导学生。针对不同学科门类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破除‘唯论文’倾向。”汪小帆以工科门类拔尖创新博士生培养为例,建议充分利用中国的体制优势,加强统筹,通过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高水平企业的协同效应,人才和设备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培养把世界科技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的未来科技领军人才。

方守恩也提醒,在创新教育推进过程中,除政府、学校外,企业界、社区及家庭等相关利益群体的共同参与同样重要。要基于地区特色建立创新生态系统,打造实践社区,并吸纳各种社会力量参与项目运作,特别是要正确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教育改革,为创新教育提供多维度支撑。(完)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我国卫星数据通信方式迎来重大变革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