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育智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2/1 17:10:27
选择字号:
《流浪地球2》制片人:没有这19个人,我们就完了!

 

这是《流浪地球2》导演郭帆一直惦记的,首场看片会必须是科学家专场!


1月18日(大年廿七),党史馆影院,我和科影融合专委会副主任李东东分别邀请了自己的数十位科学家朋友、《流浪地球2》的主创团队及科学顾问,开启了《流浪地球2》的第一场专场看片会,主题——要相信科学。

  ?

《流浪地球2》的第一场专场看片会,左起:李东东、郭帆、龚格尔、美术指导郜昂、视效总监徐建。作者供图

这是我和科学顾问朋友们的第三次聚会,也是科学顾问团在中国的第三次登场:2022年7月29日《独行月球》首次在大银幕上出现“科学顾问”标签;2023年1月15日《三体》真人版电视剧出现科学顾问团;2023年1月22日《流浪地球2》携19名科学顾问登场。

这三次科学界和影视界的合作,很多人看到的是3次超高的票房、3部高评分和高口碑作品;市场看到的是科学真实性能带来巨大娱乐价值(票房);而在我们看来,它们只是在科学与影视融合这片无人区里最先绽放的3朵花,还有许许多多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还有许许多多尚在泥土里的种子,有一天我们会看到“鲜花挂满枝头”。

影视的科学顾问是干啥的?

即使已经有了几部影响重大的作品,科学顾问在中国的影视界,依然是个陌生的标签。

影视里的科学顾问,到底是干什么的?

《流浪地球2》制片人、编剧龚格尔直言:“我们的科学顾问团队全天候在线,从影片筹备,一直到最后制作完成上映。他们所要支持的,也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本身。他们不在,我们就完了!”

郭帆则在知乎上写过这么一段:“我们还是低估了这次世界观建立的难度,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每个人的知识框架是有限的,为此我们邀请了多位中科院的科学家来做科学顾问,多亏了他们,这个想象中的世界初见规模。”

按照电影项目的生命周期,我们在《中国科学传播与影视融合报告》里总结过科学顾问的几个重要使命。

主创团队很可能只有一个模糊想法,他们通常只是想找几个与创作主题领域相关的科学家喝杯咖啡,泛泛地聊一聊支撑剧本观点的科学素材,实际上,科学顾问的工作远不仅于此:

1.在前期开发阶段,科学顾问就需要为故事的世界观建立、概设图、剧本具体故事情节、人物履历等开始各种开会讨论问题。

2.在拍摄阶段,通常会要求担任现场顾问的科学家为剧组指导演员、修正台词、协助设备和道具设计师工作,并且经常会在现场被咨询各种科学问题——甚至很多超出了专业知识的范畴——因为在剧组其他人看来,你就是“科学家”。

3.在后期制作阶段,科学顾问更是可能24小时被问各种琐碎的问题,提供各类参照。比如,我在担任《独行月球》科学顾问期间,就经常凌晨收到群里主创团队的问题。

4.在作品宣发和播映阶段,科学顾问一方面要辛苦为影片站台、出席各类活动,一方面其实也迎来了收割期——这是做科普最好的阶段,因为大量的媒体资源、社会关注度聚焦过来了!

比如,《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崔原豪老师(知乎ID甜草莓)就迅速有了点赞破万的几条回答,并且开启了《<流浪地球2>的科学顾问造梦手记》系列更新。

5.在科学顾问中,有一类压力最大的,他们需要迅速理解主创团队需求为剧组匹配精准的科学家,并在整个作品生命周期统筹所有的科学顾问工作(有时我们也称之为“科学顾问工作制片人”)。

这就要求这类科学顾问受过科学专业训练,且对电影制作及电影工业熟悉,能自发同相关专家磋商并整合科学/影视信息,然后转化为影视/科学语言。

比如,担任《流浪地球2》科学团队执行制片人的王姝老师,她的工作就是让来自两界的最聪明的、最有创造力的人朝着同一个目的相向而行,让创作团队在理性与科学的硬核支撑下尽情发挥艺术想象,让科学真实产生娱乐价值,让电影虚拟见证中国科学技术的伟大画卷。

王姝能胜任这一工作,一方面她是中国科学与影视融合事业的主要推动者之一,有着北大中文、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传播、电影艺术学博士等多重学术履历背景;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勤勉,《流浪地球2》制作期间,她经常是片场、实验室两头跑。

当然,在影视作品中,C位一定是主创团队,科学顾问属于辅助角色,他们让影视创作者得以在科学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某种意义上,因为他们的介入让这些作品拥有了某种特别的精神气质。

这种精神气质,才是《独行月球》《三体》《流浪地球2》最大的共同点。

初心与相互成就

在很多国家,科学界和电影界有着非常好的交互往来。

一方面,是因为电影从诞生起,就和科学技术命运交织,电影所有的革命性变化几乎都是由科学技术引发的,技术如今更是成为影响电影美学重要工具。另一方面,则是好莱坞发现科学真实已经成为营造电影沉浸感不可或缺的因素。

为了响应这些需求,NASA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组建了公共事务部专门对接影视界,美国国家科学院更是在2008年11月成立了科学与娱乐融合项目专门向好莱坞输送科学家,项目成立至今,已经为数千部的好莱坞电影、电视剧提供了科学顾问。

中国科协自2017年,启动了科学与影视融合项目,我有幸担任这一项目的负责人,见证了科学顾问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

2022年夏天,《独行月球》作为科影融合跑通的第一个项目,收获了31亿票房,创下了17项影史纪录;2022年12月,微米级面部扫描系统“穹顶光场”入驻东方影都,科影融合的第一个 “技术赋能”项目开始在完全独立自主电影技术层面追平和赶超好莱坞;2023年1月《三体》真人版电视剧豆瓣8.1分,《流浪地球2》开始角逐今年票房冠军……

但是,最让我们开心的不是这些影视作品收获了多少票房,而是“中国航天小行星防御计划”“洛希极限”“太空电梯”“氦-3”等科学名词、科普知识随着影视的播出成为热搜,是这些作品让很多人为《流浪地球2》里的人工智能科学家流下眼泪,是很多人为《独行月球》中那位在月球飙车、养袋鼠、修电站的航天工作者又笑又哭,是很多人在视频平台上“妈妈问我为什么跪着看《三体》中那些物理学家”……

影响公众理解科学、公众对待科学的最重要因素,可能是对科学的含义的理解和对科学形象的情感认知,而不是他具体掌握了多少科学知识。而这恰恰是影视艺术的最强功能,它们通过形象塑造、剧情场景、特效音效等唤起的共情与共鸣,深刻影响公众对科学家、科研机构、科学研究工作的情感与认知。

2020年12月,在众多支持下,我们成立了中国科普作协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有趣的是郭帆、龚格尔、徐建、王元卓、魏红祥、王姝、张小北、苟利军等《流浪地球2》的成员都在专委会内),我们正在中国架起连接科学界与影视界的桥梁,让科学真实性为影视创造更多价值的同时,也让更多、更好看的含有科学元素的影视故事和角色出现在各种屏幕上,影响公众对科学、工程学、医学的认知,激发好奇心和想象力。

让科研工作令人向往,让科学轻盈曼妙,让中国的电影艺术焕发属于东方的科技与文化魅力,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未来。

“小破球2”扬帆起航,宇宙这么大,我们还会遇见!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协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常务副主任)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发现气溶胶对雾霾有减轻作用 生物多样性保护只看物种丰富度,可行吗?
秦岭发现大型真菌新物种 迄今最大猪笼草之一现身婆罗洲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