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们万万想不到,他们含辛茹苦带出来的95后、00后研究生,正在小红书展开一场“学术猪八戒”的土味狂欢——
“学术会议之日,便是俺老猪现形之时。”旁人来参加高端学术会议,都是铆足了劲儿往大佬们身边蹭,在结识人脉的同时,疯狂汲取最前沿的学术果实。
“学术猪八戒”们则不同,主打一个吃吃喝喝——早上醒来一顿酒店自助,午餐一顿高端料理,下午的报告会间隙有精美茶歇,运气好的话,晚上还能上桌蹭到一顿晚宴。
本来,能让导师带出去参加学术会议的都是得意门生,被寄予拓圈的厚望。至少,也该是令大佬们眼含热泪、感慨后生可畏的青年才俊形象。
但看到听报告时两眼昏花、社交时唯唯诺诺,却转而在茶歇区大快朵颐、连吃带拿的“显眼包”学生后,亲导师都想自戳双目,从此相忘于江湖了。
这大概便是学术圈里“最遥远的距离”:
你激扬文字,和他讲学术交流的意义;
他哼哧瘪肚,问你现烤蛋挞从哪拿的。
图源网络
“俺老猪来也!”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学术圈的年轻人开始对那些经典形象下手了。从“学术妲己”“学术姜子牙”“学术鲁滨逊”“学术刘姥姥”“学术浩克”......再到现在的“学术猪八戒”。
他们对经典形象进行解构,将自己的某种对应特质标签化,并展开一场集体“确诊”的玩梗风潮。
网友自创“学术界点名表”@科研搬砖小猫咪
作为一只合格的“学术猪八戒”,主攻神通就是吃吃喝喝。“报告只听懂一场,茶歇一直往下炫。”“净坛使者强势上线!”.......
对“八戒”们而言,SCI投递的生死线,不及学术会议上主持人一句“茶歇”变现;在实验室夜以继日的拼搏姿态,不及会议间隙冲向茶歇区的抢食自在。
那么,“猪八戒”为什么会在学术会议上频频显形呢?
“没办法,学术会议实在是太香了!”
作为学术圈实现高效交流的主要载体,学术会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般而言,为创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会议举办方会悉心照顾到与会学者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精心安排的学术报告、惬意舒适的居住环境、丰富可口的伙食......这便给了一些命定“猪八戒”们可乘之机。
又为什么偏偏是猪八戒呢?各类经典名著、影视作品中好吃懒做的角色不少,为何猪八戒能独享这份专宠?
事实上,好吃只能算“二师兄”最平平无奇的一个特点了。
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二师兄”
众所周知,读研是一份工作。
才二十出头的年纪,就要把头发梳成大人模样,在竞争激烈、“硝烟”四起的学术圈摸爬滚打,时刻准备好接受智商与现实的双重爆碾。这对年仅300多个月的95后、00后来说实属残忍。
而胃口好、从不内耗的猪八戒,便自然而然一跃成为科研打工人心向往之的一块“精神洼地”。
尽管“学术猪八戒”诞生于学术会议,他们的战场却不囿于会场——
面对同辈压力时,他们龇牙愣笑,“做的真好啊”;
面对师弟师妹的强势请教,他们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诚实回应,主打一个实事求是:“师姐就是比你多吃了1年饭呀,多摸了1年鱼,多点了1年外卖,嗯”;
@呆头肥鹅鹅
遇到不会做、做不了的难题时,他们也将猪八戒的精神发挥到底,有事就找大师兄,实在找不到人就明天再搞;
身处进退两难的被迫营业窘境时,也由内而外散发着猪八戒的自信,除了蹭吃蹭喝,就是和大佬蹭合影,毕竟人出门在外,身份是自己给的;
@等灯等凳
因学术能力低下愧对导师,一边哀号着“对不起导”,一边默默把IP名改为“想做学术猪八戒”,上演一出“当猪之心路人皆知”的阴阳大戏;
实在难抑羞赧,也会忍不住向导师吐诉心声,于是只有导师一人受伤的世界达成了;
@想做学术猪八戒、@raining
也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但“猪八戒”们的忧伤停留不了3秒,更不会因此内耗。
“导师一辈子都要靠这个吃饭,我只是在这里帮他三年罢了。”眼瞅着导师三更半夜做项目、读文献、改论文,“八戒”们手中的短视频照刷不误,师生关系主打一段“平行线爱情”;
一旦在互联网上自我诊断为“学术猪八戒”,就会有一群“八戒”涌来抱团取暖。倘若不小心让导师社会性死亡了,评论区立马便会出现一众难兄难弟,上演对导师的集体道歉。哪位导师看了不得哭诉一声:“这到底是我的福,还是我的孽”;
当然了,也有更机灵的导师转而采取“打不过就加入”的策略,以“富养研究牲”的为师智慧,成功打入“学术猪八戒”的组织内部,再反手杀他们个“釜底抽薪”。
@iamtongz、@小李小李锦鲤鲤鲤
质疑八戒,理解八戒,成为八戒
曾几何时,猪八戒是《西游记》师徒五人组中最不受待见的一个。
他好吃懒做,习惯性摸鱼,修行更是欠佳。本事和悟性比不上孙悟空,踏实勤劳比不上沙和尚,净给师父惹来麻烦。某种意义上看,猪八戒甚至算不上一个正面角色。
唐僧与三个徒弟
谁能想到,曾受诟病的猪八戒,竟然会在今天口碑逆袭,成为当代年轻人的一味治愈良药。
究其原因,也许过去我们从未真正理解过八戒。
那些曾憎恶八戒、质疑八戒的人到头来会发现,其实八戒才是最像普通人的那一个。年轻人惊觉,八戒的那份自洽和率性,在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下显得多么可贵!
例如,在面对上级或甲方画的大饼时,只有猪八戒当场回怼:
图片截自86版《西游记》电视剧
无论身处多大的困境,“没心没肺”的八戒都不会亏待了自己,忘记吃饭:
遭遇他人的非议时,八戒浑不在意,自洽于一套闭环的三观体系中,怡然其乐:
更重要的是,在面对频频袭来的否定和歧视时,猪八戒从不自我怀疑。相反,他是天生的乐天派,拥有绝对的自信:
试问,有哪个科研打工人不想活成“学术猪八戒”呢?又有哪位打工人,不想拥有一位猪八戒这样能够稳定输出快乐、贡献笑料的治愈系工友呢?
如果说孙悟空是堪成大事的能力者,那猪八戒便是能滋养生活的快乐捕手了。
“解构主义大师”
猪八戒在互联网上还有一个莫名其妙的标签——很多人戏称他为“解构主义大师”,以此来突出他“热衷拆台、善于拆台”的能力。
在诸多语境中,原本严肃深刻的说教话语,被猪八戒三下五除二地“解构”成了令人忍俊不禁的大白话。看似毫无逻辑,细品之下却有一番“俗到通透”的味道。
这也是猪八戒深受学术圈年轻人喜爱的原因之一。
当我们拉远镜头,观察背景板,便会发现95后、00后们正在借助互联网,用自己的方式对学术进行着一场“解构”运动,为权威及教条祛魅。
其中最核心的工具便是“幽默”。于是,一大批像“猪八戒”这样的学术“网梗”便应运而生——
他们将那些本应是压力源的优秀同门解构为“学术搭子”,以“万物皆可搭”的心态,把沉重、艰难的科研动作轻盈化;
他们借表情包和四格漫画来纾解论文屡投不中的苦闷与迷茫;
他们以“科研狗”自居,套用各种搞怪的角色来放低姿态、减少预期;
用小品演绎、一人分饰多角的方式再现“学术垃圾”生产全过程;
用“假如说真话”和“你以为vs实际上”的通用叙述结构来呈现一些现实处境和未经雕琢的真心话......
@桂花拿铁、@要按时毕业拿到博士学位、@是安安迪博士呀、@博士丽人莓莓
事实上,那些自称“猪八戒”的学术小白们,最初也只是借八戒的设定来淡化自己身处高端学术会议却手足无措、交流无门的窘态罢了。
这些人设更像是专属于年轻人的一块“遮羞布”——以自嘲之名,化解他们身处学术社交场鄙视链底部的尴尬处境。
“猪八戒”虽天资不足、性格顽劣,但在这条历经千辛万苦的取经路上,他吃的苦、获得的成长并不比旁人少。
细究故事情节便会发现,猪八戒虽好吃懒做,但从未少做、怠做,关键时刻很少掉链子。
正如那些自称“学术猪八戒”的研究生们,再怎么发疯、放飞自我,也总会酸溜溜地在帖子末尾标注一句:
“开玩笑的,大佬的发言该听还是得听。”
——毕竟——
学还是得上,论文还是得发,苦还是得受,心中的理想也依然会按时成长。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